秦腔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剧种,它以其家底深厚、题材多样、个性鲜明而驰名于神州大地,并对我国戏曲发展、衍变有过重要影响.秦腔,既体现着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气质,广阔无垠的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又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大西北人民特有的性格特征、感情特色和审美情趣。
存在较早的高台戏剧班子是明代洪五年间成立的乐二秦剧团。清末明初在当地较为著名的秦腔民间班子有近十家。高台秦腔的身段和特技主要有獠牙、、喷火、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帽翅功等。
其中尤以沙湾堡剧团武兴昌表演的獠牙特技最为著名。有史料可考,高台秦腔獠牙特技表演在清代已应用于舞台表演。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高台罗城桥儿湾村的武兴昌。少年时师从陕西红生演员吴应祥,学习秦腔表演技艺。武老艺人后来的表演,把陕西与甘肃二路秦腔表演技艺融会贯通得得心应手。特别是将獠牙特技表演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其代表剧目《麒麟山》中扮演的角色————鬼面杨麒将獠牙特技的艺术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至,在甘肃西部地区享有盛誉。他于1958年参加甘肃省古老秦腔绝技表演获得专家好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台秦腔艺术跌入低谷,许多艺人受到冲击,獠牙表演特技几近失传。目前,仅有年事已高的孙立国老人能够表演此绝技。
高台秦腔獠牙特技表演时,表演者口含特制的二至十二颗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倒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翕动,同时唱、念、做、打一发并举,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