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萍在制作麦秆画《庄浪魂》
走进唐彩萍家,记者被这里陈列的几十幅精美的画所吸引,简直是一个麦秆画展览馆。临摹的《仕女图》层次明晰、逼真飘逸,《丰收》、《金鱼芙蓉》造型独特,立体感强,所有字画无一例外的闪着金色光泽。地上装在袋子里破的麦秆、桌上摆着的各式简易刀具提醒了记者,如此巧夺天工的工艺画,竟出自这些不起眼的麦秆。
以前,小麦在庄浪种植面积很大,一年麦收时,地里的麦秆一根不留地被拉进了麦场。麦秆除了主要喂牲口外,被当地农民当柴火用来做饭和烧炕。麦子打碾前,他们把白净、细长的麦秆抽出来,捆成捆子,挂在淋不到雨的房檐下,等到农闲时,用来掐麦辫,编制草帽、锅盖、针线笸篮等生活用品。尤其是麦辫,以前几乎成了一种全民产业,在省内外知名度很高,曾出口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等许多国家。但将麦秆搬到艺术殿堂,是一位叫唐彩萍的女青年。
唐彩萍出生在庄浪县水洛镇唐河村,自幼喜爱手工针线活儿。上小学的时候,村里妇女谁做鞋垫、绣枕头,她总是凑在一边看,问问针的走法和颜色搭配。然后拿着样本到家里做,慢慢琢磨着刺绣的技法。由于学得用心,有心眼,唐彩萍绣出来的枕顶、鞋垫、桌裙、荷包等,细腻优美,受到大人们的夸奖。
参加工作后,酷爱手工艺术的唐彩萍,总是忙里偷闲,一有闲时间就坐下来做一些手工活儿。亲戚工友家,有姑娘结婚、孩子过满月的喜事,她总要送一份自己制作的礼品。
2002年,唐彩萍从电视上看到一位民间艺人用麦秆作画,她心中一亮:咱们这里到处是麦秆,我何不试试用麦秆作画?唐彩萍一下子迷上了麦秆画。在没有师傅指点和资料的情况下,她开始慢慢地摸索,熨衣服的熨斗,修电器的烙铁都配上了用场。她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琢磨制作麦秆画。一有休息日,她几乎一天不出门,一心扑到麦秆画制作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彩萍的第一幅麦秆画《仕女图》终于面世了。那一年,她的作品在县上刚一展出,就轰动了全县。对于独成一家的麦秆画,县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极大地鼓舞了唐彩萍。看着唐彩萍制作的麦秆画,家里人也很高兴,全力支持她。婆婆在家里专门给她抽备麦秆,老公和儿子一有时间就帮她刮、贴麦秆,擅长书画的哥哥经常帮他构图。
作麦草画是个细致活儿,需要有相当的耐心。从挑选麦草开始,经过漂、刮、晒以及烫、剪、贴、绘等十多道工序。仅一幅《麻雀图》,细细的羽毛全是用麦秆剪的,一根一根压层贴上去的,花了唐彩萍半个月时间,要是稍微大的作品更是煞费苦心。唐彩萍潜心学习制作技巧,在临摹的基础上,开始自己设计、创作。她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工笔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麦秆画保持了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形成丰富的层次和色变,具有明显的西部特色,她的艺术作品《庄浪魂》、《仕女图》、《猛虎下山》等作品栩栩如生、技艺精湛,给人以一种更加朴实的感觉与享受。
唐彩萍独特的麦秆画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很多人纷纷登门索求她的作品。一位来庄浪交流书画的兰大教授看了她的作品后,为她的麦秆艺术惊叹,高价带走了几幅。随着麦秆画的走俏,她与她的麦秆画声誉渐响,成了当地的文化窗口,备受媒体关注,先后被央视、甘肃电视台、平凉电视台以及香港东南卫视专题报道。她的作品《推碾子》在甘肃省民间文艺“百合花奖”活动获得入围奖,是平凉地区唯一入围的麦秆画作品。她的作品《秋荷白鹭》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十多年了,唐彩萍对每一幅作品都是精益求精,从不觉得烦,相反,她在麦秆画的世界里体味着无穷的乐趣。徜徉在麦秆画的世界,唐彩萍感慨万分。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她潜心创作的艰辛。她的画被人买走后,她觉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