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面塑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2 20:50:3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发白面,买颜色,蒸个巧娘娘献给你。”这首顺口溜道出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庆阳城乡妇女都要制作象征纯贞爱情的面塑“巧娘娘”的古老风俗。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发白面,买颜色,蒸个巧娘娘献给你。”这首顺口溜道出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庆阳城乡妇女都要制作象征纯贞爱情的面塑“巧娘娘”的古老风俗。

庆阳民间面塑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周时期的贡奉、祭祀活动。它用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黑豆、红豆和各色颜料镶点、描画;制作方法有蒸、烤、炸、烙等等;技法上有捏有擀、有挑有剪、有扭有压;构图简洁明快、朴实大方,形象而又夸张,给人以明朗充实之感。这里的巧媳妇们,用一个木梳,一只顶针、一把剪刀便可做成包容多种花卉、动物图案等面塑。它既是美味佳肴,又是精湛的民间艺术品。除了“巧娘娘”,面塑制品还很多,有观音、八仙、寿星等神话人物,有猪、免、羊、鸡、象、虎,狮、牛、马、猴、凤,鸭等飞禽走兽,有牡丹、梅花、海棠、什锦等植物花卉,还有苹果、桃子、石榴、梨等果实塑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祝寿,葬丧、嫁娶活动,庆阳人民都要用千姿百态的面塑品表达自己美好的祝福和期盼。此时此刻,实际上变成了庆阳农妇们制作面塑的大比赛,又是庆阳面塑年复一年例行的大检阅、大展览。

庆阳面塑艺术,扎根黄土高原,充满黄土文化气息。无沦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庆阳面塑艺术在内涵、形式、题材、造型等方面不断更新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趋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