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蓝寨简介
竹篮寨位于陇南成县抛沙镇强坝行政村,村里茂林修竹,村子的形状就像用竹子编织的篮子一样,故名竹篮寨。
该村以优质土壤著称,这给竹篮寨泥塑制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地土质柔软细腻,粘性好,富有手感。土中沙子很少,而且干后不破裂,是制作泥塑的优质材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这些优质的泥土,养育了生长在这里的一代代民间泥塑艺人。这些艺人们个个心灵手巧,一团团不起眼的泥巴,在他们手中转瞬间便会变成形态各异的工艺品。
据考查得知,竹篮寨人工制作泥塑的历史已有几百年,村里现有两个老艺人会做泥塑,即张思孔老人(见图1)和赵金宝老人。竹篮寨泥塑玩具这样的民间艺术,虽然它有可能被色彩鲜艳、花样繁多的现代玩具所淹没,但其自身独特的制作方式及其审美价值取向,绝不是任何现当代玩具所能替代的。
赵金宝先生今年82岁,他从小喜爱艺术,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花草虫鱼,自学美术,擅长写意画,偶习书法,尤善楷书。赵金宝从小家境贫苦,他父亲靠做小型泥塑玩具(见图2)来维持生计。受父亲的影响,赵金宝也酷爱泥塑并继承了父业。那时竹篮寨村的人们都喜欢这门技术,家家户户基本都会制作。赵金宝说,泥塑玩具销售最旺盛的时期担出一担泥塑玩具到城里,很快就卖完了。零售玩具的小贩都到他们这来订货,再向其他地方出售,有时订货很多,就要加快制作速度,一夜之间就得制作100多个泥塑玩具,放在炕洞里烘干,保证天亮时按预定发货。但是从2008年起他开始停止制作泥塑玩具,他说:“我担不动胶泥了,手脚也不灵便了。不做泥货了,有时间就练练书法。”他没有收徒弟,三个儿子也没有再做泥塑。
赵金宝的泥塑玩具以似羊非羊的“羊哨”为代表。这是一种很小型的泥塑玩具,在其羊尾巴处吹,可以发出声音。此外还有瓜娃打肚子、胖娃、财神爷等。竹篮寨泥塑题材大都来自神话、传说、动物等。
二、竹篮寨泥塑溯源
竹篮寨民间泥塑的形成和产生,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宋代。据说宋徽宗时期,成州(成县)大旱,半年没有下雨,整个农作物焦枯,随处可见讨饭的人群,崇仪郎赵清臣率领善男信女数千人到成县鸡峰山罗汉洞祈雨,三天后普降大雨,部分庄稼得以挽救。赵清臣为感谢佛的神恩,在鸡峰山修建了一座生佛阁,因此,鸡峰山的香火非常旺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有庙就有庙会,竹篮寨一些心灵手巧的人便打起了庙会的主意,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小型的泥塑玩具,到庙会上去卖,赚一点零用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制作逐渐普及到全村家家户户,代代相传,居然一度成了气候。
竹篮寨泥塑产生的年代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证明:首先,据赵金宝介绍,1994年从抛沙镇光化村水泥厂附近发现宋代窑址和竹篮寨相隔不到2公里,它们之间有着互相或相同的并存和借鉴关系。而在成县支旗乡出土的宋代三彩陶俑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它们与竹篮寨泥塑的制作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次,从竹篮寨泥塑与其他宋代文物留存相比较,在竹篮泥塑作品中首推公鸡(见图3)和胖娃(见图4)等题材最具代表性,其特征是造型简洁、饱满、夸张、憨态十足,体现了其特有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形式。相同的艺术特征也体现在距竹篮寨不远的梁楼村宋代遗留的石雕作品上。如石马、石羊造型简洁、饱满、壮硕、神态安详、憨态横生,与竹篮寨生产的泥塑作品有同样的造型风格。
三、竹篮寨泥塑的制作过程
据赵金宝介绍,竹篮泥塑所用材料主要有土、模具、白土(涂白用)、颜色膏子(是一种用植物油做成的颜料,称为“传统植物颜料”)。竹篮寨泥塑品制作方法如下:
(一)取土
取土是制作竹篮寨泥塑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来制作泥塑。赵金宝说离村子不远处有几座大山的土就是用来制作泥塑的。但取的土必须是山腹上的,因为制作泥塑所需要的土质要具有特殊的黏韧性,山腹的土质没有沙子正具备这个特点。而山下的土沙子较多,做出的泥塑容易破裂。
(二)砸土和泥
把从山腹取来的土拿回来,砸碎后,再用农家用的竹筛子把土筛出来,除去土里的杂草和大的土块,最好来回多所筛几次,这样细土就会很干净,然后在筛好的细土中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放置两小时,让水完全侵入土中,土被自然浸化后,杂质就逐渐没了。再将撕开的棉花用力砸入泥中,所加入的棉花要适量,不然会影响到泥的柔韧性,大约半小时后,再将和好的泥装入盆灌之类的器皿中,放置在湿润的地方。但也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效存放,这样可使四季都可以制作泥塑。
(三)制泥坯
将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泥团取出擀成圆形,然后再用力拿木棒敲打,等打好后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模具里使其成形。然后取掉模具修整外形,这就成了泥塑的原始泥坯,而这些泥坯就是制作泥塑玩具的模型。而这些模型不是用于制作所有的泥塑玩具,而只是用于胖娃、公鸡题材泥塑玩具的制作。制作胖娃时只需在模型里做出一面,而另一面是空心的。这样就可当壁挂,而公鸡的制作却要在模型里倒出两面后再用泥巴将两面合二为一。然后等这些做好的泥塑玩具自然风干就可以上色。
(四)涂白彩绘
涂白是着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给做好的泥坯玩具打上白色底色,不是用石灰或白颜料涂,而是要用白土来涂,这种白土是竹篮寨独有的。这是天然形成的一种土,白的就像雪一样,这种白土在离村大约2公里的一条小沟里才能采到。找到土后把土砸得越细越好,再来回用筛子筛几遍,然后把木匠用的皮胶在锅里熬化,再按比例把筛出来的细土放在锅里和皮胶一起熬上十几分钟。切记一定要把握胶和土的比例,胶太多就会影响泥坯玩具的色调太脏或者太暗,胶太少打的底色就很容易掉。熬好后再给这些泥坯涂上,涂白时就可以用勺子直接从头灌下,再用大刷子刷,但一定要均匀。然后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这样光泽度和韧性相对较好;切不能暴晒,这样会产生裂纹或上的底色容易脱落。等涂白干后就可以上色了。在上色时必须用传统的植物颜色,这样画的颜色才不会掉。在上色时还必须注意线条的变化、颜色的搭配,如胖娃,红色的外套,绿色的搭配,给人一种色彩特别强烈的感觉。(原作者:李蕾)(五)烧制
竹篮寨的泥塑除了有打白底色的泥玩具外,还有一种底色是黑色,如似羊非羊的羊哨,这种黑色的形成与烧制有密切的关系。烧制黑色底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将晾干的泥坯直接用谷稻草或者锯木为燃料用暗火烧制。在烧制过程中,泥坯表面的泥土颗粒之间会吸收大量的碳物质,故而会出乌黑的效果。第二种是将这些泥坯放置在人们睡的炕洞中进行烘干,然后在这些黑底色的泥坯上再染上各种亮色。如红、黄、绿等这样一点缀就更加醒目了。这就是打白底色和黑底色的区别:烧制和自然风干。
(六)装制哨子
制作哨子是制作泥玩具的最后一步。等这些上好的泥玩具干后,在各个部位钻孔装哨子,这哨子很特别,是用金竹做的,因为金竹里面是空心的。然后再把竹子截成小小的节,然后在这些小节的顶端斜切一刀,在切口处划一条缝隙插上塑料薄膜,这样就好了,一吹很悦耳,然后再把这些哨子插在泥玩具的孔中,这样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
四、竹篮寨泥塑的分类与风格
据赵金宝介绍说,竹篮寨泥塑可分为40多个品种三大类:玩具类、陈列类、壁挂类。
玩具类作品分泥货和窑货两种。所谓泥货是指直接用模型翻制,晾干后涂彩。窑货则是用手直接捏制晾干后,再烧制涂彩。泥货以公鸡、胖娃、瓜娃打肚为代表作。其作品有大小之别和色彩之分,再安装上竹哨,会发各种声音以增强它的娱乐性。窑货有羊哨、马哨、鸽子哨等几种。陈列类有单件作品和成套作品两类。成套为二到四件不等,用于节日,奇托农民对来年美好的祈盼。单件作品有“文昌爷”(见图5)、“送子娘娘”等。成套作品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故事情节组合成套的,主要作品有“三娘教子”、“连年有余”等。
壁挂类分两类,一类以整体人物造型为主,另一类以脸谱为主。
竹篮寨泥塑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的写意手法,就介于写意画中的似像非像,其作品造型简洁、饱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艺人们在同一件作品中将夸张同写实统一,充满生机和情趣。其次,重彩不重塑。所谓重彩就是对作品色彩的特别强调和重视。作品上彩时讲究反差对比,如绿配红,黄配蓝等,再加上留白,作品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对憨稚拙朴、善良的刻画。
五、竹篮寨泥塑艺术的价值
竹篮寨泥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祈福的心理需求,又体现了农民的审美情趣。欣赏这些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深刻地感受到它同许多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绘画、戏剧、神话、传说、民谣、风俗以及当地农场最常用的福、禄、寿及十二生肖等,都能在泥塑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竹篮寨泥塑虽无法以科技含量著称,但它确实在人们的生活中增添加彩,它也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在实用价值上主要体现在装饰墙壁、祭祀、儿童玩耍等。
在装饰上,主要以壁挂为主,祭祀用的泥玩具是在一定的场合才出现,平时不会随便卖的。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因为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作,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竹篮寨泥塑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六、竹篮寨泥塑面临失传的原因及现状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背景下,制作出的泥塑玩具利润低,制作过程却又耗时耗力,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做。在“文革”期间的一场“反四旧”运动中,大量泥塑作品被销毁,尤其是带有宗教色彩比较浓的人物泥塑,如“送子观音” 、“文昌爷”等,同时很多的泥塑模型也被销毁了,从而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使得制作泥塑的人越来越少。
总之,到现在村里能完整制作出来这样泥塑的人,只有赵金宝本人和张思孔了。赵金宝说:“我现在不能做,但张思孔还在做,他今年64岁。他主要以‘十二生肖’(见图6)为代表作品,当地人们称他为陇南‘泥塑张’。”
竹篮寨泥塑造型简洁、质朴,长期以来不被文人赏识,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20世纪50年代初期,竹篮寨开始焕发了生机。一些优秀作品被作为体现新中国农民的幸福生活和精神追求走出了成县,在地、省展出引起了轰动。在这段时间里,涌出许多新一代民间艺人,他们为竹篮寨泥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这种艺术发展到现在却将要面临失传,以前40多个品种,到现在只有10个品种,艺人们如今都是高龄,而仅有的数位中青年艺人也疏于继承,作品大多粗糙,已失去原来的神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和传承竹篮寨泥塑艺术一直是当地政府关注的问题。当地政府已将竹篮寨的泥塑玩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我们期待竹篮寨泥塑重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希望有更多新一代艺人们去钻研和传承这门技艺让竹篮寨泥塑艺术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传承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