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2 21:42:2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通渭小曲戏,“曲子”是隋唐燕乐散佚在甘肃民间最古老的乐种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在古丝绸之路两侧蔓延流播,成为人们言情述志、咏事娱心的重要手段。明清时期又与南北俗曲流汇,形成单曲单唱、套曲联唱、民间小戏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

通渭小曲戏,“曲子”是隋唐燕乐散佚在甘肃民间最古老的乐种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在古丝绸之路两侧蔓延流播,成为人们言情述志、咏事娱心的重要手段。明清时期又与南北俗曲流汇,形成单曲单唱、套曲联唱、民间小戏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由于它积聚了太多的传统音乐元素,故被专家们称之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详参王正强《论甘肃曲子和曲子戏》)。通渭小曲戏所拥有的曲词、曲牌及各种曲本、剧本等,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甘肃的社会经济、语言民俗以及文化发展史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从敦煌遗书所保存的唐代曲子词、曲谱抄本与当代通渭小曲戏的对比中,可以很清晰地发现通渭曲子和曲子戏与古代隋唐燕乐的传承关系。所以,将通渭小曲戏很好地传承下去,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上的隋唐燕乐,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渭小曲戏是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渭人把唱小曲视为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这也是通渭小曲戏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既是通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于我们传承当地传统,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富裕了的通渭人,经常用这一传统形式,“旧瓶装新酒”,编写新词,歌颂党的政策,歌颂今天的新生活。从而,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构建和谐新通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通渭小曲戏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其演唱可“随口而歌”,演出又机动灵活,所以当地人谓其为“地摊子”、“炕头曲”,流播面极广,几乎村村社社都有规模相当的演出班子,只要想唱,谁都可以参加。它那古拙优雅的音乐,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能引发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与思念。由于它已经成为通渭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人们了解通渭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