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2 21:45:0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伯夷叔齐祭祀”活动在甘肃省渭源县首阳山清圣祠。渭源县位于定西市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接漳县,西与卓尼、临潭、康乐县接壤。渭源县是因古老渭河发源地而得名,境内有渭河源头

“伯夷叔齐祭祀”活动在甘肃省渭源县首阳山清圣祠。渭源县位于定西市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接漳县,西与卓尼、临潭、康乐县接壤。渭源县是因古老渭河发源地而得名,境内有渭河源头、首阳山、灞陵桥等名胜古迹。渭源县古称首阳县,是因商末周初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不食周粟,采薇隐居饿死于首阳山而得名。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崇尚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孔子、孟子、司马迁、韩愈等评价其“圣”、“贤”、“仁”、“义”…… 夷齐的思想行为是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流,因此凭吊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春秋仲丁日各祭祀一次,以春季为最盛,后演化为农历四月初八日祭祀。形成了以歌舞、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在首阳山祭祀活动中,众多名人游览名胜,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为首阳山夷齐祭祀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活动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首阳山。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九日,渭源、陇西、漳县、岷县、临洮、安定区及渭河下游城市宝鸡、天水等地慕名而来的文人学者与群众云集首阳山,祭祀夷齐、拜谒先贤。

渭源县最早称首阳县,因当地名山首阳山而得名。《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商末周初,地处今河北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远离京都朝歌,但受殷纣王昏庸无道的统治和战乱的骚扰,孤竹国之君墨胎初难以应对这动荡局面,经过再三考虑后,驾崩前下诏传位于三子叔齐。而叔齐认为,伯兄为先,自己不能为君,长子伯夷认为,父命难违,应立叔齐为君,于是二人各不就位,逃离孤竹,向西而行,途经千里到达西岐。这时周文王已病逝,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用木头雕成文王之像载于车上,东行伐纣。二人见此情景拦住武王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听后大怒,想杀两人,被姜子牙劝阻。伯夷、叔齐为劝武王差点送命,感叹:“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于是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来到当时未入周朝版籍的戎羌之地—渭源首阳山,隐居起来。几年后,周武王灭掉殷商王朝,建立周朝,渭源一带自然成为周朝统治之地。二人于是连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也不吃了,只采食蕨菜,直至饿死。伯夷、叔齐死后,被当地人埋葬在首阳山。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饥饿而死”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古今不少贤达志士,孔子、孟子尊称夷齐为圣贤。从此,历朝历代对伯夷叔齐尊崇之至,首阳山因此声名远播,影响深远。秦汉时期,当地百姓就在首阳山修建庙宇,凿洞塑像,举行祭祀活动。据首阳山一碑文记载,首阳山享堂沟清圣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圣”是对二位圣贤的美称。据《甘肃新通志》记载,元朝巩昌(陇西)便宜总帅陇右王汪世显曾在首阳山大兴寺庙建筑,道士、僧侣达数百人,祭祀香火日盛。明清以来,首阳山清圣祠历遭兵灾,但民间祭祀活动未断,有时由县官主祭,有时由乡间贤达主持,并且伴随人们祭祀夷齐、拜谒先贤的习俗,每年首阳山山会也历久不衰。

每年农历四月初七,生活在首阳山周围数十公里的群众,以及方圆几百公里和渭河下游的文人雅士,或乘车,或步行,自带干粮,晓行露宿来到首阳山,住在石窟庙宇或自搭帐篷中,等待四月初八祭祀活动的到来。全县范围内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社会贤达自发联合起来,组成祭祀领导小组,分工负责。歉收年份派出人员向四乡八村收取钱粮,近年来则有社会各界商人政要捐资,准备充足的祭祀活动经费,而附近村社自发组织歌舞队,届时赴首阳山清圣祠前进行艺术表演,娱神娱人。主要祭祀人员于四月初七日抵达首阳山,就祭祀活动进行充分准备,同时四邻八乡群众已先期到达首阳山,在山下搭建帐篷,为临时商铺,花儿歌手也先后到来。四月初八上午10时许,祭祀仪式在清圣祠前双冢之后的平台开始,旗手东西肃立,主持人(一般由文化名人担任)宣布仪式开始,宣读祭祀意义,追缅二位圣贤高风亮节。随后,鞭炮齐鸣,仪仗队奏乐,礼宾依次登台阶至清圣祠前,庙前祭祀开始。礼生唱:内外肃静、执事者各执其事,然后依次升炮、击鼓 、鸣金 、奏乐、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躬拜、盥洗、参神、复位。首先行初献礼,仪式有:献花篮、迎帛迎爵、献帛献爵、躬拜。其次行亚献礼,仪式有:迎牲、献三牲、迎茗爵食、献茗爵食、躬拜。最后是行终献礼:迎馔、献馔 、呈箸、献羹汤、躬拜、读祝文、俯首、乐止、读毕、复乐、躬拜、焚祝、焚帛、礼成、祭官退位、升炮、乐止、礼生告退。庙祭结束后,士民开始自由祭祀。礼生祭官赴首阳双冢前行墓祭礼,仪式依次是:升炮、各祭官就位、参谒、培土、献茗爵、献时食供品、躬拜、恭读祭文、侑食、奠爵、奠茗、焚祭文、礼毕、各祭官退位、升炮、礼生告退。最后在清圣祠前举行娱神娱人的献艺活动,演出的节目一般有根据伯夷叔齐故事改编的《采薇歌》和各村社的传统秧歌戏,以及原生态的师公歌舞。在“伯夷叔齐祭祀”活动结束后,群众登山观景,部分文人雅士单独祭拜。山上山下,游人如织,有卖小吃的,玩杂耍的,饮酒取乐的,漫花儿对歌的,也有在山林间采摘蕨菜的,纵情山水,放松心情,进香还愿,各得其所。这种盛况要持续到四月初九。

古往今来,在首阳山祭祀活动中,众多名人游览名胜,拜谒先贤,胡瓒宗、朱燮元、杨恩、王予望、左宗棠、张澍、何嘉瑶、成大猷、吴镇、牛树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为首阳山夷齐祭祀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已成为中国公民的精神象征,首阳山也因此声名远播,生长在首阳山上的白薇,即蕨菜,也演绎成一种人文道德的象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