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蕃鼓舞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2 21:45:4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觋公)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觋公”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他既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主持人,也是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觋公)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觋公”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他既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主持人,也是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播者。诸如祭山、还原、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合婚、新生婴儿的命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巫师仅限于男性充任,并可结婚成家。他们没有宗教性的组织或寺院,但要供奉历代祖师。渭源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多种宗教并存传播,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渭源“打西蕃婆”羊皮鼓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打西蕃婆”羊皮鼓舞当起始于古羌族,“西番”就是“西羌”,根据历史所传,是古羌族遗留下来到西羌时代,当地人民把羌民也叫“西番”,故而叫出这样的称号。

从汉、藏的历史关系来说,唐初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赞干布后,汉、藏结成了皇亲,唐太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唐代的西部军政大权可以说全部归藏王掌管了。直到宋神宗时大将王韶受命出师征西,吐蕃败退,西部才回归宋朝。现在渭源县城上关坪还有王韶攻打西羌人时筑起的城堡,屹立在渭源县城北部的山脊上。大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对西部藏、羌戎等少数名族采取融合策略,并将大量中原汉民西移,终于达到了同化效果,藏民多数汉化,部分羌族人迁移到陕西、四川甚至到了云南一带,少数从事农牧生活。

“打西蕃婆”羊皮鼓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演变下,留在了现在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一带的农村生活中,生生不息繁衍下来,成了具有古代汉、藏、羌民族交汇地带的特色遗存。

“打西蕃婆”羊皮鼓舞非常具有古藏羌族文化的色彩,是集歌、舞、乐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古藏羌先民祭祀、娱乐活动的生动写照,这里特别要介绍其舞蹈表演。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