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女娲祭祀仪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3 20:23:1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远古时代,大地湾已经有了秀丽葱郁的山川草木,也出现了凶猛活泼的鸟兽虫鱼,可是人类却只有女娲一人,她每天徘徊于荒凉的天地之间。阳光下移动着她婀娜的身影,清水河倒映出她艳丽的面容。

远古时代,大地湾已经有了秀丽葱郁的山川草木,也出现了凶猛活泼的鸟兽虫鱼,可是人类却只有女娲一人,她每天徘徊于荒凉的天地之间。阳光下移动着她婀娜的身影,清水河倒映出她艳丽的面容。

无意间,她用垩土塑出几个象自己模样的人形,泥人刚放下地,就活动起来了。这些小人儿欢快的围着女娲,唱歌跳舞。女娲兴奋极了,她不辞辛苦地塑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小泥人,这些小人儿跳着、唱着,散去了。能不能叫他们自己创造后代,绵延下去呢?于是女娲为人们建立了婚姻制度,负担生儿育女责任。春天来了,情投意合的男女,把星月交辉的蓝天当作帐子,把青草如茵的大地当作床铺,自由自在地成婚。人们感激女娲,奉她为高禖(即神媒)。欢乐的家庭建立了,他们带着全家人来到女娲的神庙,向女娲奉献鲜花、野果和牛羊。人们充满了欢乐和甜蜜!然而不知为什么,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突然打起仗来了。他们从天上打到人间,战斗非常激烈。最后,恶神共工打败了,他又羞又恼,一头向不周山撞去,竟把蓝天撞塌了一个大窟窿。地面被撞裂了,山林燃烧起猛烈的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出来,人间的幸福和安宁被彻底破坏了。女娲眼睁睁地看见自己的孩子们遭受这样惨重的灾祸,心如刀绞。她没法惩罚那些凶恶的捣乱者,只得勇敢地承担起修补天地的艰巨任务。

为子孙后代的幸福,女娲开始了伟大而艰巨的补天工程。她在葫芦河和清水河拣选了许多五彩缤纷的石块。升起熊熊烈火将石块熔炼成胶糊状液体,填补在蓝天的窟窿上。她怕蓝天再塌,用四条龟腿竖在大地四方,撑住蓝天。可是灾祸还未彻底除尽,女娲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她首先赶走和捕捉各种凶禽猛兽。接着又收拾一条在洪水泛滥中趁机推波逐浪的黑龙。然后把草木灰堙塞住滔天的洪水。至此,这场灾祸才被伟大的女娲平息了,她的孩子们得到了拯救。在广阔的大地湾上,女娲看到了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高兴地制作了一种叫做“笙簧”的乐器送给儿孙们。女娲完成了她为人类所做的全部工作,终于休息了。她逝世后,化做十个神人,驾着彩云,飞驰在天空,关怀着她的子孙们。

女娲作为中华人类始祖,奠定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从秦汉以至明清,秦安一直是女娲的祭祀地和纪念地,历经数千年的绵延发展,已形成独特地域文化魅力的女娲祭祀典礼。秦安女娲祭祀活动不仅是我国古代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深深地融入秦安人民的生活之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

女娲所代表的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是联系全球华夏儿女的纽带和精神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据《甘肃新通志》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安陇城民众就为女娲建祠立庙,每年正月十五隆重举行盛大的女娲庙会,其中主要有“马故事”、“高台”、“旱船”、“狮子舞”等娱神、娱人的民间传统节目,来表达人们对这位人文始祖的由衷怀念。明胡缵宗《秦安志》云:“凉州故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之北,有女娲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改革开放以来,秦安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县政协委员就举办公祭人文始祖女娲活动提出提案,2006年女娲祭祀典礼由秦安县人民政府主办,2007年升格为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同年成立了女娲文化研究会,邀请全国、省、市著名专家学者参加,至目前举办了三届女娲文化论坛,为祭祀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祭祀期间开展的街亭古战场“街亭军魂布阵演练”,根据大地湾彩陶文化创编的《陶鼓欢歌》等相关的民俗活动,其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文化,确立定位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名片,唤起全社会以及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便服务于经济建设。2008年5月,女娲祭祀仪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进行保护。通过这个信息的透露,说明我县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人民共享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不仅是我县灿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蕴含着秦安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自觉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增强民族团结、增强华夏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它是文化的软实力,用专家的话说“天水公祭伏羲女娲以及相关的研究正在形成一股热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