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天把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3 20:30:4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皋兰“天把式”技艺以什川为最。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送置什字川堡。《金县新志稿》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建什川堡,占地约40亩。自此,堡中之人,开始广泛种植梨树,“天把式”技艺随之而生,历经几百年的梨园管护经验的积累、创新,

“天把式”,一个鲜为人知的技艺名词,不过,皋兰人正是凭借这一非凡的手艺创造了中国梨园种植与管护的千年历史。

皋兰“天把式”技艺以什川为最。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送置什字川堡。《金县新志稿》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建什川堡,占地约40亩。自此,堡中之人,开始广泛种植梨树,“天把式”技艺随之而生,历经几百年的梨园管护经验的积累、创新,形成今天号称“天把式”的非凡技艺。近日,皋兰县委、县政府正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将“天把式”技艺正式上报文物保护部门。

A、“天把式”

每一种民间技术,总有其继承和革新的关键人物。“天把式”技艺也不例外,它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是典型的农业生产行为,但什川人似乎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很浓郁的地方民俗来看待。已经退休的什川中学老师魏公平老人,是眼下“天把式”技艺的传人之一。老人告诉记者,“天把式”的基本内容分5个方面,首先是对梨树种植的严格界定,梨树与梨树之间有着明确的距离,一般行距要达到8米左右,株距约6米,每亩地种植梨树约12-13棵。“如同下棋,先要有严格和规范的框架,这是最基本的。株距和行距之所以要求如此严格,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后期管理上的方便和快捷。”

其次,“天把式”技艺在梨树整形修剪方面要求通风透光,中空外扩为基本原则,将每棵梨树修剪得疏密有序、错落有致。

B、一门技术

魏公平老人告诉记者,皋兰“天把式”中还有一项技艺叫吊枝,也叫盘树,将一直径约20公分的略高于梨树的笔直松木长竿立于树冠中心,高于树冠几米,紧紧捆绑在梨树树干上,长竿顶端系长度可达梨树任意枝节的细绳数十条,在梨树挂果时节,将细绳下端分别捆绑在挂果较多的树干上,起到稳固树枝、防止梨树因挂果过多而造成枝断和因风大而造成果落的作用,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大的降落伞。

“天把式”对采果也有具体要求,一般是将云梯置于梨树下,果农顺云梯攀缘而上,身轻如燕,如履平地,穿梭于半空的梨树间,是摘果一大奇观,常令观者叹为观止。“看着惊险,实际上防护措施是很得力的。多少年来,果农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这样说这是最适合果园生产的一门技术。”

皋兰“天把式”技艺还包括杀虫,但与现代化喷洒农药灭虫方式截然不同,“天把式”技艺要求在花期时用长竿敲打树枝,将枝上的害虫震动下来,然后在树干下面的周围堆上一圈呈圆锥形的细沙,害虫从沙圈向上爬时,沙粒向下滚落,害虫便滑落下来,无法爬上梨树危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