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街“福”字灯会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3 20:31:2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现在,窑街“福”字灯会已列入红古区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红古区委宣传部及文体局有关领导的协助下,我们有机会见到了“福”字灯会的传承人,并从老人的讲述中,“见识”了一个神奇的灯会。

说起灯会,人们一点儿都不陌生。但有一种灯会却让人在听说后急欲尝试:进入灯城犹如进入迷宫,能顺利走出灯城寓意来年吉祥如意,祈福如愿,若迷路走不出或横穿隔绳则会来年不顺,因此进入灯城的人们谁都不愿意迷路或违规。这是记者近日在窑街采访时听说的,因为灯会图案意喻“福”字,所以被称为窑街“福”字灯会。

现在,窑街“福”字灯会已列入红古区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红古区委宣传部及文体局有关领导的协助下,我们有机会见到了“福”字灯会的传承人,并从老人的讲述中,“见识”了一个神奇的灯会。

“福”字灯会省内窑街独有

红古区位于兰州西部,与青海省民和县接壤,北靠永登,南邻永靖,是连接甘青两省的重要枢纽。辖区窑街街道位于红古区西北方向,穿越享堂峡进入下窑街道。据红古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苏生魁介绍,窑街约在民国24年被定为窑街镇,俗称八堡川,归永登县管辖,解放后成立窑街区公署,后又改称窑街镇。窑街是我省的主要煤炭基地,自明洪武年以来有大量外地人员流入。

窑街“福”字灯会举办地点位于红古区窑街街道辖区上街村老鼠坪玉贞观北侧。这里南邻獐儿沟煤矿,北靠纳弄沟,地势较为平坦。

“窑街‘福’字灯会独具特色,形式独一无二。据了解,目前在全省还未发现类似的灯会形式。”红古区文体局局长张生禄说,窑街“福”字灯会源于何时现无从考证,据传清代中期出现于庙会社火中,但无文字记载。当地老人介绍,相传社火于清末民初较为盛行,影响较大。每逢正月闹社火、游灯会,方圆几十里的人包括享堂峡外的一些人于正月十四到十六齐聚窑街玉贞观庙会,赏灯、游玩、品小吃。解放前,“福”字灯会属庙会活动中的一项,解放后,庙会活动停止,灯会也随之停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玉贞观重建,“福”字灯会才得以恢复,至今已举办灯会十余次。其中1987年参与的人最多,随后越来越少。到2003年最后一届举办灯会,参与人主要以窑街地区为主,是历届灯会参与人数最少的一次。这次灯会削弱了灯会组织者的积极性,至今再没举办过灯会活动。

窑街“福”字灯会濒临失传

在红古区委宣传部及文体局的协助下,记者有机会采访到了“福”字灯会的主要传承人———73岁的王宪武老先生。

据老先生回忆,他的爷爷王建帮喜好社火、灯会、戏剧,经常参与灯会活动。父亲王德俊继承父辈灯会技艺和程序,擅长打脸谱,表演戏剧,并熟知“福”字灯会程序和相关技艺。王宪武生于1935年,受家人影响,继承了父亲技艺,擅长打脸谱、灯会栽杆、拉绳、门官化妆等。

老先生告诉记者,窑街“福”字灯会由社火会组织,社火会会长既是灯会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主要传承者。在采访中,老先生坦言,“社火的传承人我培养了几个,‘福’字灯会的传承人的确还没有。”

红古区文体局的有关领导分析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间信仰逐渐淡化,同时受到行业的变化、居住区的变迁、传统灯会形式及器具制做等因素的影响,参与人群逐渐减少。加之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却无继承者,“窑街‘福’字灯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灯城纵横十九行犹如“福”字

在王宪武家中,老先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窑街“福”字灯城的制作程序:“福”字灯城是用361根松木在一块空地栽成方城形,每杆间距两米,用细绳连接起来,分为四块,相互连接,排成一座“福”字灯城。在灯城北面是进出口,左入,右出。其图案寓意“福”字,纵横十九行,与围棋盘交叉点相同,共有361个点,需挂361盏灯,一盏灯代表一个神,象征道家有361个正神。守门“神官”与守门者均有专人化妆扮演。“福”字灯城犹如福字,带有祈福吉祥之意,进入灯城犹如进入迷宫,能顺利走出灯城寓意来年吉祥如意,祈福如愿。若迷路走不出或横穿隔绳则会来年不顺,故进入灯城的人们谁都不愿意迷路或违规。

“福”字灯会的会期是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连续举办三年,间歇一年。与社火同时举行,白天耍社火,晚上游灯会。首先由玉贞观管理委员会确定灯会是否举办,确定后由社火会集体负责组织实施,召集主管分配任务,各负其责。灯笼由社火会集体承做,主管负责栽杆、绕绳、给扮演守门“神官”的人化妆、开灯仪式等。

酉时点灯,首先由庙会主持宣传开灯仪式开始,玉贞观道人诵“三官”经,而后由道人引路,领观灯人群进入灯城,灯会正式开始。守门“神官”站立于灯城门口搭建的约1米高的木架上,保佑人们来年吉祥,幸福平安。

十四日晚为“神灯”化妆,守门的“神官”有张天师、王灵官,守门者“哼哈”二将。十五日晚为“人灯”,也称“财神灯”,守门“神官”赵黑虎、马灵官,守门者“和合”二仙;十六日晚为“鬼灯”,守门“神官”张黑虎,黄灵官,守门者为秦琼、尉迟敬德。

如何拯救“福”字灯会

红古区文体局局长张生禄说,“福”字灯会构思巧妙,承载了西北民俗的一些文化现象。以前的窑街“福”字灯会由社火会组织,社火会会长既是灯会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主要传承者。现在的窑街“福”字灯会是以玉贞观庙会,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灯会一般由玉贞观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但由于资金来源无着落,从2004年至今再没举办。

“以前的灯笼由社火会集体承做,灯笼用木制成口大下小的四方框架,用白纸密封,放入小清油灯或蜡烛。纸壁四面可贴手工剪纸花,贴装饰纸带,有时贴一定数量的灯谜。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分摊到各户没有积极性,需要一定的资金统一定做,才能办成一届灯会。”作为“福”字灯会的主要传承人,王宪武对制约“福”字灯会举办的原因有着自己的理解。老先生还告诉记者,以前灯城布阵,栽的必须是松树杆,象征长生不老、吉祥如意,现在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松树,也不符合国家资源保护的政策,因此打算在明年,按照“福”字灯城的布局,有计划地栽种361棵树,树与树的间距保持在两米,以便于以后灯会布阵。

另外,记者还获悉,目前窑街“福”字灯会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已经作出了保护计划,计划明年恢复灯会活动,后年培养两名以上灯会传承人,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强化保护能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