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会宁农民的“红堡子多元文化园”:展现民俗文化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保荣 时间/2014-06-15 11:44:2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仲夏时节,会宁人王东良在自家大院里投资建设的“红堡子多元文化园”里的“民俗文化馆”即将落成,看着乡亲们陆陆续续来文化园里参观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仲夏时节,会宁人王东良在自家大院里投资建设的“红堡子多元文化园”里的“民俗文化馆”即将落成,看着乡亲们陆陆续续来文化园里参观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6月初,记者慕名来到这里采访,不大的院子内新建成的几排平房里挤满了人,浓浓的乡村文化场景使人耳目一新:“红色文化展览馆”里摆放着300多件当年红军将士用过的桌椅、武器、衣物等文物。“古陶文化展览馆”里展示着灰陶、彩陶数百件。“中华孝道讲习堂”里,一位老者正在给村民讲述古今孝道故事。“戏曲文化展览室”里,当地的艺人正在表演“黑虎古调”曲目。“槐荫书苑”里陈列着近2万册实用图书,十几位村民正在静静阅读,门口书案前一位农民书法家正在挥毫泼墨。

今年56岁的王东良原是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自幼喜欢文学艺术的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文化情结”,那就是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搭建一个文化平台,让村里的老百姓享受“文化大餐”,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王东良的家乡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是当年红西路军长征时驻扎过的地方,当年王东良的曾祖父王翰曾经筹集钱粮支援红军。受到祖上善行义举的熏陶,从1996年开始,他开始收集红军遗物。年已古稀的父母对他的行为给予极大支持。

2008年,他主动来到村里,动员家里人把自己家里的老宅推平,先后筹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6亩多的文化园。文化园中新建了600平方米的展厅和活动室。当别人说他是“瞎折腾”时,他总是笑笑说:“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王东良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古陶瓷,特别是会宁祖厉河沿岸散落在民间的灰陶罐成了他收集的重点。他先后收集了数百件灰陶器物,经专家鉴定:这些灰陶器从新石器时代至当代的灰陶精品,按年代排列基本完整,对研究古代灰陶制作及古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只有把这些收藏品拿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参观学习,才具有它的真正价值。”于是,他长期在村里免费举办“古陶文化展”,让村民了解历史、增长见识。

王东良还热心支持地方戏曲的挖掘研究和传承。他自己出资经常组织村上的老艺人和文艺爱好者在文化园内演出,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挖掘和整理了流传民间的“黑虎古调”及民间小曲小调。他每年还组织开展“农民书画展”“乡村剪纸比赛”“乡村舞台演出”等活动,让乡亲们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他将村上的老人组织起来,开展慰问演出,发放弘扬传统文化和孝道文化的书籍和磁带。在举办“孝道讲堂”的过程中,他先后从北京、兰州等地请来传统文化专家学者进校园、入企业巡回开讲孝道文化故事,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同时,他还在文化园内建起了民间健身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抓五子、打腿、下土棋、过把子、跳方”等健身项目。

今年62岁的红堡子村村民马贵堂从乡村文化园建成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几乎每一场活动他都参加。如今,马贵堂还成了孝道讲堂的讲师。他说:“王东良心系家乡、回报桑梓的行为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我们不出家门就能从文化园里的‘槐荫书苑’查阅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很大。”

谈起今后的打算,王东良说:“乡村生活需要更多的文化项目渗入,需要健康向上和多彩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我打算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扩大文化园规模,把这个乡村文化园打造成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