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农民杨翰林和他的根雕艺术品。
甘肃张家川农民杨翰林正在加工根雕半成品。
甘肃张家川农民杨翰林“晒”根雕。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乡长宁村农民杨翰林擅长根雕,能变废为宝,10多年来,他用拾来的枯树根刻画出了多件根雕作品。前几天,记者采访了这位巧手慧眼的民间根雕艺术家爱好者。
在杨翰林家里的根雕创作室内,摆放了许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让我们大开眼界。杨翰林老人此时戴着眼镜、手握锉刀,正在精雕细刻。“根雕艺术要数天然形成的最有价值,动得太多就没有意思了。俗话说七分天成,三分加工,就是这个道理。”他介绍说。
与根雕结缘
杨翰林30年前当过长宁村的村支书,开办过花岗岩厂,平时也喜欢读书学习琢磨,被誉为村里的“能人”。
说起杨翰林和根雕的结缘,还得追溯到10多年前。他去外面游玩,看到根雕展上那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心灵受到了震憾,加之他有多年前开办过木头加工厂,对木工略知一二,便萌生了进行根雕创作的想法,于是他就四处请教根雕老师,并借阅与根雕有关的书籍学习。
一有时间,他就去关山深处搜集、挑选有原始形状的树根,试着进行创作,经过反复琢磨、构思,再进行创作”,当第一件根雕作品成形后,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好评。杨翰林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利用闲暇时光到山上、沟里、坡地、悬崖、建筑工地、垃圾堆等处寻觅作品源。
杨翰林搞根雕创作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后,支持他的人很少,他听到最多的是冷言冷语的嘲笑。有人见他满身泥土,大老远从山上背一个烂树疙瘩回来,就会说:“老杨是不是傻了啊?拿别人都不要的破烂当宝贝。”可杨翰林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认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为此他吃了不少的苦头。
根雕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是吸引杨翰林创作的源泉。为了寻找好的原材料,杨翰林经常在山上一呆就是一整天,午饭都顾不上吃。有一次他刚找到个好的树根,天就突然下起了暴雨,他抱着五、六十斤重的大树疙瘩走走停停,宁肯自己摔伤,也不让树根有一丝损坏,一路上滑倒了三次,走到家里时他已经成了一个泥人。提及此事,杨翰林笑着说:“值,能找到这么好的树根,值!”这个树根后来经过雕刻后成了他最满意的一件作品,被浙江的一位老板出价五千元买走了。
“雕”开艺术之花
从一个废弃的树根到一件唯美的根雕作品,要经过悟形、裁剪、去污、褪皮、打磨、上漆、打蜡等多道程序,这个过程很花费时间,到创作的关键时期时杨翰林经常彻夜不眠地进行雕刻,实在太瞌睡时就爬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可以说,每件作品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杨翰林在根雕创作中提倡“重在发现、贵在自然、追求个性”。他找来原始材料后,通常先细心观察造型,然后根据树根的自然结构和天然纹理,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经验,构思出有寓意性和象征的作品。他在选题方面更注重自然与人生的结合,力争做到命题与作品贴切。
通过不懈地努力,杨翰林的作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肯定,他家里也随之变成了根雕艺术展览馆,经常有十里八乡的人慕名前来参观,也有外地的一些朋友前来购买,他的根雕作品价格低至一二百块钱,高至三五千块钱。
杨翰林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将枯树根赋予生命和灵性,自己这辈子怕是和根雕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