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读者》杂志:人文关怀 让她御风而行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满福 时间/2014-06-17 09:22:0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有这样一本出自甘肃的杂志,它从不说教什么,也从不过激地抨击什么,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精神甘露,滋润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

 

一本本《读者》杂志就是从这样普通的编辑室走向世界。 (图片由读者传媒集团提供)

有这样一本出自甘肃的杂志,它从不说教什么,也从不过激地抨击什么,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精神甘露,滋润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

这本仅有64页的杂志,没有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也没有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却日复一日地挖掘着那些蕴藏在许多普通人心底的点滴美好,然后装订成册,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完成每月与你我的相遇。

33年前,第一本散发着墨香与书香,洋溢着真、善、美人性光辉的杂志,从印刷车间开始流向社会。33年后的今天,这本杂志已发行超过16亿册,成为亚洲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毋庸置疑,这本期刊之花就是《读者》。

走过33年历史的品牌杂志《读者》,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文化印记。

前不久,在甘肃画院举办的一次画展上,记者见到了《读者》杂志发展的见证人——彭长城先生。像往常一样,《读者》话题,依然是彭长城和相熟的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他多次提到,《读者》从一棵树成长为一片林,应该是人文关怀办刊理念的成功,宗旨的成功,思想的成功,队伍的成功和文化的成功。

是的,坚守人文关怀的办刊理念,让《读者》不但在纷繁复杂的期刊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今年初,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召开“彭长城期刊编辑思想研讨会”,梳理《读者》33年来的得与失。据说这是中国期刊协会第一次为中国的期刊出版人举办专题研讨会。

彭长城说,其实这个研讨会不是开给他本人的,是开给《读者》杂志的,在某种概念上,是开给中国期刊人的。

那么,中国期刊人眼中的《读者》,是如何讲述33年的故事?

“人文关怀的情怀,正是编辑们选择的结果,是编辑们不断选择、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选择的结果。”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说,我们的期刊编辑,不是在捡矿,而是在磨炼自己;不是在淘汰和摒弃,而是在解剖自己;不是在培育和浇灌,而是在让自己的心绪长成大树,长成绿荫,自己的心绪纯洁、诚信、友善、忠贞,让这种精神长成大树、长成绿荫、长成藤萝撑起蓝天,覆盖众生,连接万千心灵。“在《读者》的历程中,我再一次认识到了编辑的伟大,出版的伟大,编辑选择的重要,出版选择的重要,编辑出版事业的不朽价值。”

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对《读者》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做了个比较,他说美国《读者文摘》也是以心灵读本特色著称的,曾经担当过心灵调剂师的角色,但是美国的《读者文摘》,现在更重要的作用是要为老板打造产业,打造财富。为此,它往往难以在心灵上坚守,而会不断地改变自己适应市场。《读者》担当了人文关怀的责任,而且坚持到底,这是令人感动的地方。

“读文就像读人一样,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读《读者》的时候,都是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读者》带给我们是真正的喜爱。现在能把一文不名的一页纸,变成价值连城的东西很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眼中,好杂志会有很多检验标准,能把这个杂志拿回家,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儿孙,或者是兄弟姐妹老公老婆,是否能大大方方拿给他们看,能不能放在家里面公开展示,是一项最基本的标准。李栓科说,《读者》杂志无论一期、一年或者十几年后,一家人还可以看,这就是一本好杂志。

知音传媒集团董事长胡勋璧说,《读者》无疑是中国期刊界的标杆,是中国期刊人的一座高山。他本人也是《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读者》确实给他的人生有很多启发。办刊就是要贴近读者,《读者》的人文关怀、情感的关怀本身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口号好提,吸引读者不容易,真正做到这点不容易。

曾长期在甘肃新闻出版行业工作的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李玉政,谈起《读者》如数家珍。李玉政说,《读者》人文关怀的办刊理念,成就了这本杂志今天的定位,也蕴藏了《读者》杂志的光荣和梦想。一本杂志要想获得长久的情感,必须打破各种局限,站在人性的立场,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表现普遍的人性,基于这种思想认识,《读者》在33年的办刊实践当中已经形成了以人文、人性和时代为主要特征的人文关怀立场,并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办刊实践当中。《读者》的编辑们赋予杂志最有人格化的编辑思想,使杂志成为人性的启迪者,心灵的慰藉者,读者个人成长的触动者,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研发者。

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杨从1982年就开始订阅《读者》杂志,坚持至今,一本都没有扔。他认为,《读者》杂志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以彭长城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在里边精挑细选有很明确的指导思想。在众多的文章当中,要给读者传达什么,从一开始创刊,一步步的提高发展,理念非常重要。现在总结出来就是给读者以人文的关怀。正因为这个理念很清楚,你关心读者,关怀读者,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肯定。《读者》33年时间当中,能够发展这么快,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一片树林,得到领导的肯定,受到读者的欢迎,有其必然性。有这么多读者选择《读者》杂志,正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关怀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的理念,不是高高在上。

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编李频认为,彭长城期刊出版事业的精髓,是让读者御风而行。御风而行揭示的正是《读者》融入社会的方式,或者说运作方式。彭长城创造了期刊历史,连续30多年只办一本杂志,使他在中国200年期刊史中独具风貌;御风而行是他体悟独到,并全面践行的期刊出版思想,带领《读者》团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期刊出版,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期刊品牌的成功转型,并协调、创造《读者》的辉煌,是他为中国期刊历史发展做出的较为突出的贡献。

“《特别关注》杂志是2000年创办的,这个杂志跟《读者》的关系,是非常微妙复杂的一个关系。我们是《读者》的学生,也是《读者》的竞争者。”《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朱云祥说,一本杂志几十年来,一直保持在中国发行量第一的地位,是一个了不起的现象,是一个伟大的实践。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一直关注着《读者》的成长,他认为30多年来,彭长城与他的同事们一道,把《读者》打造成蜚声海内外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强国需要期刊业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而期刊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多像《读者》这样的品牌杂志引领,需要有更多像彭长城这样为期刊事业发展倾注毕生精力的人,这是时代的召唤。

“我和《读者》的办刊团队一直延续一个基本共识,即从未把《读者》当做印刷品来看,而是把她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培养,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性格、有风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幸福家园,有自己的自然环境和自己的祖国。”彭长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让《读者》以她脉脉的人性光辉,烛照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内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