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荒原问道》作者徐兆寿:行走在凉州的辽阔与孤独(上)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7 17:04:4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人民广播电台《960新闻故事》专访《荒原问道》作者徐兆寿(一),讲述徐兆寿先生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揭示《荒原问道》创作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荒原问道》

甘肃人民广播电台《960新闻故事》专访《荒原问道》作者徐兆寿,讲述徐兆寿先生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揭示《荒原问道》创作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主持人:午间好,听众朋友,我是主持人肖波,首先进入今天的“追梦人的故事”,一起感受追梦的快乐。今天为您介绍的这位追梦人是一位网络名人,他的“非常系列”:《非常日记》、《非常情爱》和《非常对话》三部大书,引发了对当代大学生和80后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广泛热议,因此网上都称他为“非常作家”。他就是1968年出生在甘肃省凉州市,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徐兆寿。他从1988年开始创作,至今还致力于教学、创作,在各类的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共计300多万字。他的创作属于智性的带有文化哲学色彩的写作,与社会学、生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有密切的血缘联系,他的知识结构和精神资源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又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精神。

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授奖词如是说:“徐兆寿,真实地裸露了一代人的思想、经历和心路历程,对青年尤其是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的关爱,使其找到了一条艺术表现的最佳路径。”徐兆寿2002年因为出版中国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非常日记》走红文坛,这部小说被《中国科学时报》评为“2002年十大校园热门话题”,被《中国教育报》评为“青少年维特的烦恼”,引发了非常热的浪潮。2003年,被新浪邀请首开大学生性心理咨询热线。200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徐兆寿的新作《生于1980》,被誉为‘当代贾宝玉之传’。2005年在国内高校首开性文化课。2006年5月新浪博客点击过百万,成为新浪博客最受欢迎的作家和学者博客之一。2010年攻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徐兆寿曾获得全国畅销书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哲学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多项奖。现在徐教授已经坐在了我们的直播间,请徐老师问候一下所有的听众朋友好吗?

徐兆寿:大家好,我是徐兆寿。

主持人:徐老师,刚才我们介绍了很多您非常出色的作品,网络给您带来了很大的知名度,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神秘感,您觉得您是一个网络骄子还是一个文学骄子呢?

徐兆寿: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学,网络只是一个传播的渠道。当时做网络也是因为爱好文学、做文学的事业。

主持人:文学是您的一个主导。

徐兆寿:对,文学是我的梦想。

主持人:通过网络这样一个途径,使您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接触到。其实我们也非常想了解您是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呢?

徐兆寿::我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但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我的奶奶是一个佛教信徒,她从小出生在一个很好的家庭,在解放前,她的前任丈夫,一个地主,被枪毙了,她后来嫁给了我爷爷,她对文化比较重视,所以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奶奶对我们的教育就非常重视,再加上那个时候许多的民间传说还有她的信仰,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支持人:奶奶的这种言传身教,对您的影响特别大。当时您所生活的环境对您的影响有多少?尤其是在您以后的创作当中有多大影响呢?

徐兆寿:我经常在想,童年以及我所生活的故乡——凉州,到底对我有多大影响,很多年来,我一直不太敢写那段生活,为什么呢?就觉得写不好,一直到了去年,对凉州有所涉略,这就是我的《荒原问道》里面写到的很多东西,实际上原来不太想用凉州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和我心中的那个凉州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后来我还是毅然决然地用了“凉州”这两个字,因为我想,应该还是要写她。那么凉州对于我来讲,可能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内涵:一个我就觉得那个地方有辽阔的大地、戈壁,给了我一种汉唐时期的英雄或者说唐代边塞诗里面的那种英雄的情节,可能就是从这个里面来的,一种辽阔的胸怀,这是一种。第二种就是大地,大地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后来我上大学,读书,思考了许多大地上的事情,然后来到城市,城市和大地的这种关联、这种区别、这种差异,可能是我们那一代人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索,一个经历,这些东西都是我写作的资源。所以凉州这个地方,在我看来就是我写作的全部,尽管我后来写了很多知识分子的东西,写了很多大学生的东西,写了很多很多跟凉州无关的东西,但是回过头来想,它的底色可能还是凉州,根基还是凉州。

主持人:凉州对您的影响非常大。

徐兆寿:对。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过一点,我觉得非常感兴趣,就是您对凉州,对您的故乡,有时候您不愿写她,为什么呢?

徐兆寿:不敢写,就是不太能准确地把握她的灵魂,我总觉我的奶奶,我一直不敢去写,但我又无时无刻不想去写她,总觉得写不好,凉州也是这样,我总感觉写不好就亵渎了它。

主持人:总是到了有一段人生经历、积淀之后,回过头来再去看自己的故乡,再去看凉州的时候,对她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徐兆寿:是的,每一次回到故乡,尤其是现在开着车在凉州的大地上转的时候,我就感觉过去我不太了解她,现在也仅仅了解了她一点点,所以我想那片土地依然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尽管我现在对凉州的文化,对凉州所有的故事都研究了若干年,我也在写她,但仍然觉得对她所知甚少。

主持人:其实提到凉州,我们都知道凉州自古是出诗人的地方,像唐代的边塞诗人李益就是凉州人,这种文化对您有影响吗?

徐兆寿:应该有,它至少给我一种自豪感,是凉州人,总觉得应该也能够出那样伟大的诗,所以我早期写诗,在我的诗歌中也提到李益,我的小说中也会不断地讲述凉州人的故事,对我影响挺大的。

主持人:其实这种影响是无形中对您的影响,也不是刻意的去看某一部作品。

徐兆寿:对。

主持人:那么现在想想小时候家乡是什么样子呢?能想起吗?

徐兆寿:小时候觉得村庄特别大,现在也经常回去。父母现在还在那边住,本来想把他们搬到城里,他们不愿意。因为那边只有我父母两个人,每次回去在村庄转的时候,我觉得村庄那么小,小得可怜,原来走过的那段路,小时候觉得那么长,现在觉着怎么那么短。现在总是有这样一种感受,是不是我们心胸宽广了?那样的一种感受,很多人可能都有。另外就是小时候觉得那个地方很荒凉,很贫穷,想走出来。现在那个地方依然荒凉,依然贫穷,但恰恰有种想走回去的感觉,就觉得那个地方是那么的亲,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变化。

主持人:有时候回去还能感觉自己到的气息在那儿。

徐兆寿:是,因为童年生活的很多东西都在那个地方,现在回去,总是想发现那些东西,当然,村庄变化不是特别大,比如,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地方,现在还在。当然可能很多城市里的东西就变化很大,农村里面变化不是很大。

主持人:所以,我们也特别想了解徐教授您现在想起来自己儿时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徐兆寿:因为了解自己总是通过别人,我母亲常给我女儿讲,我小时候总是看上去很愁,就是总是有一种忧伤,总是在想事情,不是特别愿意和人说话,小时候体弱多病。另外,我自己的感觉,我小时候很孤独,我经常在诗歌和小说里面写,我一个人经常在小路上跑着,天空中飞着一只鹰,非常大,非常高,然后就跟着鹰跑,追着它,然后一直到远方。所以后来读到海子的诗“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句诗的时候感受就非常强,那时候给人的感觉凉州大地是无边无际的,永远找不到边。

主持人:那个时候觉得你的世界就那么大。

徐兆寿:对。那个时候觉得走不到边,现在看起来那个地方特别的小。

主持人:也是从后来生活的圈子变得更大以后才有这样的体会。

徐兆寿:对。不管怎么讲,我们越过了我们原来认为的那个边界,走到了更广阔的地方。现在回去在看呢,可能就小了。

主持人:您刚也提到您小时候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孩子,总在思考一些问题,您现在能想起来当时都思考了些什么样的问题吗?

徐兆寿:实际上和我后来写作也是一脉相承的,我那个时候在想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因为那时候我有一个小弟弟,人们总是骂他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他总是问吃过饭干嘛?大人说吃过饭长身体。长身体干嘛呢?大人说长大后怎么怎么样……长大后又要怎么怎么样?他总是问一些循环的问题。那我就在想人到底活着为什么,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那个时候老人总在讲一些神秘的事情,什么神啊,鬼啊等等这些问题,这对我后来也有影响,就是到底人世之间除了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存在。这可能对艺术来说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总是在想人的价值,人在此生所做的一切到另外一生,这是佛教的认识,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们到底此生和来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或者如果我们有前世,前世、今生、来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因为我们河西,特别是凉州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个地方很多认识还是和佛教关系很大,所以那个时候也是老是在想,到底山里有没有神仙,就是那个时候《童年》里面唱的那样,经常在想,这些幻想可能后来构成我一直思考很多终极问题和哲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到现在还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您的这个思想,从那么小的时候就去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也和您后来所从事的这个写作工作可能也是有一定关联的。

徐兆寿:对,有关系。

主持人:有时候觉得您的那种想法没办法和其他的孩子去交流。

徐兆寿:那个时候好像也不交流,每个人都是很孤独的。所以我看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以后感同身受,就觉得他写的就是我们那个地方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孤独的、互相不交流的这种感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