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4-06-23 10:47:4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14年6月22日的卡塔尔首都多哈,丝绸之路的话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此间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石窟

 

炳灵寺石窟大佛

 

锁阳城遗址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

玉门关大方盘城遗址

丝绸之路,一条由驼队踏过的道路,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世界话题。

2000多年前,起始于长安的丝绸之路跨越陇原大地,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绵延到非洲和欧洲。

这条中西陆路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它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篇章。

2014年6月22日的卡塔尔首都多哈,丝绸之路的话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此间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注:该申报项目原名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审议时建议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畏。

根据本届世界遗产大会提供的资料,成员国向大会提交或联合提交了40项关于加入自然、文化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其中包括9项自然遗产申请、2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申请、29项文化遗产申请。

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中的重头戏。

其实,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中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5国政府就联合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1年底,因为丝绸之路庞大的规模,国际组织专家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的申遗协商会上,提出了“廊道”的概念,对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策略进行重大调整。

经过多次协商,最终确定了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项目。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由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丝绸之路的起始路段与分布在天山山脉的交通路网组成,是丝绸之路中地位突出、交通距离长、交流内容丰富、影响力深远的重要一段。该路网跨距近5000公里、总长达8700多公里。

毋庸置疑,这段丝绸之路,是贸易、交流和对话之路。它在东亚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心和中亚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之间建立起长距离的交通联系;在长途贸易中推动着城镇和城市的发展;它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古代文明在这里传播、传承。

此次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项目,涉及33处具有代表性或独特性的遗址遗迹。其中考古遗址25处、古建筑3处、古墓葬1处、石窟(寺)4处。

33处遗产点中,中国段有22处,分布在陕西、河南、甘肃、新疆四省区。其中甘肃有5处,分别是: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审议后将中国5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省的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与长城其他关隘共同以“万里长城”名义入选)。

27年后,打着甘肃标签的5处文化遗产点,再次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甘肃跃居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前列,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厚礼。

历时8年的漫漫申遗路,中哈吉三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如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项目终于申遗成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再次架起了包括甘肃在内的中国多个区域和世界交流合作的廊桥。

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让中哈吉三国以文化的名义,牵手共进,续写传奇。

丝路明珠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遗存包括佛教窟龛遗迹以及相关的佛寺和佛塔。窟龛群开凿于群山环抱的麦积山红砂岩独峰峭壁上,在西-南-东崖面上分层而建,横向分布范围约200米,纵向近20层洞窟、距地面10-80米,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现存有5-13世纪建造的198个佛教窟龛,7000余身泥塑造像,1000多平方米壁画遗存。东南崖下有5世纪(东晋)始建、16世纪(明代)重建的瑞应寺,现为清代甘肃传统风格的中轴对称三进式建筑院落,坐西北朝东南。山顶有7世纪(隋代)始建、18世纪(清代)重建的舍利塔,为八角五层密檐式实心塔,通高9米。

麦积山石窟孤峰卓立、窟龛错落的整体形象,与周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景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价值。麦积山石窟是甘肃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遗产中西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石窟群经云冈石窟汉化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以其位居当时东西南北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中原北方云冈、龙门等主流石窟的影响,也受到南方和西方文化的熏染。

麦积山石窟以其明显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成为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52公里处,错落开凿在小积石山黄河北岸大寺沟中长350米、高60米的大寺沟西侧崖面上,始凿于公元4世纪后期(西秦),5至10世纪历代开凿,宋元明清历代维修。石窟以崖面北段高达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申报窟龛185个,雕像776尊,壁画912平方米。西秦时期石窟4处,北朝时期开凿的窟龛有40个,隋唐时期石窟138个,明代洞窟3处,石刻题记62处。

炳灵寺石窟位于当时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附近,致其佛教艺术受到了同时代西方、南方和中原的多重影响,如罽宾高僧昙摩毗的画像,南方地区流行的无量寿佛信仰和长安地区的《法华经》图像等,都在这里的十六国北朝石窟中有反映;藏传佛教的影响通过这里的大量明代壁画而体现。

炳灵寺第169窟6号龛,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佛教石窟寺内发现的最早的纪年题记(420年),因而169窟的相关塑像、壁画成为研究中原北方佛教石窟时代的标尺。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交接地带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寺,炳灵寺石窟是佛教传入汉地时中国早期石窟面貌的特殊证据。相比于其他佛教石窟寺,炳灵寺石窟携带了更多反映丝绸之路多民族关系的历史信息。

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东南62公里的荒漠戈壁中,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墓群和塔尔寺遗址。考古调查和勘探初步推测城址年代约为公元7至13世纪,可能为唐代瓜州城故址。锁阳城城址包含内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两处堡子遗址。内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规则方形。内城总面积约28.5万平方米,城中有南北向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墙体上有城门、瓮城、马面和角墩等设施。外城西北部有一条东西向隔墙,将外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外城东、北两区距内城城墙20-30米处建有一道小墙,俗称“羊马城”,是城市的又一道防御工事。2处堡子分布于外城西北,相距约80米,平面呈方形,夯土筑造。

锁阳城农业灌溉渠遗迹分布于锁阳城周边区域,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干渠和支渠的总长度约90公里,灌溉了锁阳城周边约60平方公里的耕地。

锁阳城墓群分布于锁阳城城址南面和东南面,在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16公里的范围内,地表可辨认的墓葬共计2106座,以唐代墓葬为主,出土文物有三彩马、驼、俑、镇墓兽、丝绸、瓷器、钱币等。此外,城址东侧1公里处有塔尔寺遗址,是一处大型佛教寺院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考古推测为唐至西夏时期遗存。遗址中心残存圆锥形大塔1座,以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身上部为覆钵式结构,大塔北侧残存小塔11座。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地处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南通悬泉谷悬泉水。

悬泉置是汉代交通体系中设于河西地区的驿置机构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

悬泉置遗址遗存分布面积达225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4675平方米。遗址包含汉代悬泉置的完整建筑群落遗迹(包含坞堡、马厩、房屋及坞外附属建筑等),西北角叠压有魏晋时期(公元3-4世纪)烽燧遗址,北墙北侧约20米处留有汉代古驿道遗迹。其中坞堡坐西向东,呈50米×50米正方形院落,东北和西南转角处为方形角楼遗址,四周分布有建筑遗址;马厩遗址位于坞堡南墙外。

此外,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丰富,包括简牍文书3500余枚、帛书10件、纸质文书10件、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计达7万余件。

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疏勒河边,东南距汉敦煌郡城90公里。此区域位于东接中原、西连西域的河西走廊最西端,自古为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玉门关遗址地处戈壁荒漠,周边地势平坦,北面为草湖滩,南面以一段南北走向的长城直接与“阳关”相连。

玉门关遗址的遗存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边墙遗址),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其中小方盘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黄土夯筑,东西宽24米,南北长26.4米,四周有坞墙;大方盘城遗址为方形,黄土夯筑,南北二垣各长150米,东西二垣各长155米。此外,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简牍文书、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