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守护敦煌世界遗产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26 10:48:0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在戈壁沙漠中创造出来的奇迹,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宝藏。莫高窟保存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见证,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在戈壁沙漠中创造出来的奇迹,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宝藏。莫高窟保存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见证,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所应具备的全部六条标准,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由三秦出版社推出的《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一书从石窟的角度将敦煌的大美向世界和盘托出,很有分量。陈钰、何奇、晓军合力编著的文章和赵存福、范吉孝的摄影佳作,文图并茂相互映辉,英汉文对照且繁简得当,不只将这世界称著的人类遗产在“引言”中予以严谨理性地高高托起,而且将敦煌圣地的千年历史、佛国殿堂的灿烂艺术、博大精深的国际显学、散落在敦煌周边的石窟珍宝一一数点,通览其彩;只要你一打开书页,就会感到一种神秘磁力的吸引,即使随意翻阅也会给予读者非常美悦的精神享受。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人也是伟大的、智慧的。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迁徙到河西走廊的三苗族群,就在三危山下这片平坦的土地繁衍生息,至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凿空”之行开通了世界称著的“丝绸之路”,敦煌之郡便成为中西方交流的胜地,于是,丝绸西去,佛教东传,驼队蜿蜒,石窟林立,连同“长河落日圆”这种衰落的文化艺术感知也相应而生。战争、生活和艺术创造以及敦煌的辉光与荒芜交错衍进,浑然一体,成为敦煌历史一连串重要和极其宝贵的文化符号。编著者告诉我们,俗称“千佛洞”的莫高窟,即是纪念乐樽和尚开创首窟之功而名,“莫高于此僧”;“莫高”一词又是突厥语,指“神地”之意。而因守佛窟的道士王圆箓于1900年5月26日在除沙尘时发现藏经洞从而震惊全世界,敦煌又被重新发现,莫高窟再呈沙州辉煌,即便又招来几重灾难,但随之又在中国和世界上形成了一门以“敦煌”命名的地域文化学——敦煌学。所有这些,作者均能从历史唯物论的视点予以翔实客观公正的呈述,读来令人心服口服。

该书注重知识性、史料性、文学性、趣味性的相互融合统一,将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十六国、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至清代共造就735个洞窟分别而述,凸现各个时代洞窟的主要地理特征和巧夺天工的石窟建筑、千姿百态的彩塑壁画艺术以及诸多至今尚未释解(一如谁人为何封存50000余卷遗书经文于洞窟)的千古之谜,阐述得详尽而盈满神奇和震撼力。而对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昌马石窟这些不为人知的石窟也一一道来,以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即便如此,编著者深藏于心的忧患之情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在第27章《年迈的莫高窟还能存世多久?》中提醒人们:“明朝封闭嘉峪关之后,莫高窟便被弃置荒漠无人过问”,“而现在到敦煌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旅游需要良好的管理才能避免对我们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就不能够恢复原样。书中列举了1944年国民党政府在莫高窟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亦即后来的敦煌文物研究所(院)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莫高窟的科学管理。这种运用现代高科技的管理同样光彩照人。许多游客并不了解石窟久了也会有病害的,如起甲龟裂、盐害酥碱和空膨脱落等等病毒,这些均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天敌。文物所的专家们在长期实践中从治沙开始再向纵深发展,一个“工程阻沙”“化学治沙”“生物固沙”的综合治沙防护系统已经逐步形成,这对保护敦煌石窟大有成效,常书鸿和他文物所的后来人都是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神。书中还明确指出“对人为的破坏至今并未停止”,这既指难以减弱的旅游参观人群因呼吸、散热对洞窟壁画所造成损害,也指现代人们因思维意识上的不到位而忽视对自己世界遗产的多重保护。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迅速演进,遗产除了自然衰变因素外更面临国际战争、地区冲突、大型工程和失控的大众旅游以及旅游开发等威胁和破坏。因此,敦煌的世界遗产需要我们“对号入座”进一步持续地加大保护力度。在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要求各缔约国“保证最有效地保护、保存和最积极地介绍其领土内文化和自然遗产”,我们理应积极行动;那么,作为中国世界遗产丛书之一的《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便是今人敦煌行考察、游览和体验遗产价值的很好的导游。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