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甘肃成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4-06-28 11:55:4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刚刚闭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5处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的新成员

此次申遗成功的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日前,3名工人在玉门关城门口搭建栈道。 新华社照片

此次申遗成功的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日前,3名工人在玉门关城门口搭建栈道。 新华社照片

记者从6月27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随着我省五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已由2处增至7处,进一步提升了甘肃的文化品位。

在刚刚闭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5处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的新成员,这是我省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此次我省5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使得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增至7处,进一步增加了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含金量,显著提升了甘肃的文化品位,也标志着我省已跃居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前列。

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8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我国首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此次申遗成功,进一步增加了我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的含金量,同时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黄金通道建设献上了沉甸甸的文化大礼。

目前,以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峪关为代表,我省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随着我省5处新增世界文化遗产地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今后,我省文物部门,要面向社会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发掘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积极做好展示和利用工作。

申遗成功是起点而非终点

6月2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在兰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全程参与丝路申遗的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等相关人士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记者:甘肃今后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文化的展示、教育与研究工作?

马玉萍:在遗产展示教育方面,我们着重要解决遗产价值阐释不准确,展示信息量小、可观赏性不强,展陈方式手段单一、不够鲜活生动和展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增设或提升改造专题陈列,举办流动展览和线上展览,充分传播、弘扬丝绸之路文化,将我省丝绸之路遗产地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上的文化旅游胜地。在研究方面,我们将加大对5个遗产点和其他重要丝绸之路遗产点的价值内涵、历史文化、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统筹推动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融合各个遗产点和文物的展示利用工作,并推向国内外,进一步扩大甘肃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记者:在丝绸之路8年申遗历程中,甘肃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主要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马玉萍:自2006年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启动以来,申遗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省财政厅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还对申遗工作给予专项补助,省发改委积极协调安排各申遗点保护性设施建设项目。省文物局8年来组织完成了各申遗点的申报文本、专项法规、保护规划、管理规划,组织开展了文物本体保护、遗产展示、遗产监测、档案完善、环境整治等工作,累计实施了100多项保护项目,共从国家申请经费3亿多元。还组织成立专家组,保障了申遗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相关市(州)、县(区)政府也打破常规,积极协调解决各种难题。麦积山石窟的环境整治问题,是5个申遗点中难度最大的,天水市政府协调麦积区、麦积镇政府和遗产地所在村委会,对核心区内不符合申遗要求的现代建筑和临时建筑进行了拆除。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也从大局出发,拆除了瑞应寺广场上的非文物建筑和办公楼、职工宿舍楼,为申遗扫清了障碍。

记者:随着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甘肃已成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大省,今后将如何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

马玉萍:丝绸之路申遗是对全人类作出的对文化遗产进行最好保护的庄严承诺,申遗成功是起点而非终点。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底线,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今后,我们将严格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各遗产点专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保护规划和管理规划的指导下,大力提升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水平;协调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争取增设省级世界遗产监测中心等必要的专业机构,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甘肃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通过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内容,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小各种风险因素对遗产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今后,我省将抓紧组织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科学掌握合理的游客数量,同时借助文物数字化成果,采用高科技手段,适当增添数字化展示内容,有效分流游客,扩大承载量,既实现对遗产的有效保护,又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对于目前地处戈壁荒滩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3处遗产地,文物部门将针对遗址类文物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理念,提升展示水平,改进展示方式,加大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吸引游客参观旅游。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