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庆阳传统文化:民间“脸子”之《西游记》脸谱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穆静 康小花 时间/2014-07-02 06:48: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神怪是庆阳《西游记》脸子谱的主要表现,形象特点突出的表现为暴眼突出、呲牙咧嘴的狰狞丑陋状,颜面装饰水纹、火纹等具有神异力量的纹样,但是一些脸子谱上面还绘制了桃、莲花、西瓜、包袱、头巾、碎花之类的日常事物。

《西游记》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民间对《西游记》的表现丰富多彩,有戏剧、社火、剪纸、皮影、刺绣等形式。尤其在年节期间,时常会看到社火表演队伍中头戴面具、身穿彩衣的4师徒。

面具在庆阳民间被称为“脸子”,面具图样则相应地称之为“脸子谱”,是面具雕刻、绘彩时的依据与样本。面具一般是作为傩舞、社火、戏剧演出的演具,其性质是再造一张脸,把普通人伪装成面具上的角色,或者借助面具具有的神奇力量将普通人转化为神灵,通过这个虚构的神灵来处理人的力量难以控制的事情。本文所述的《西游记》脸子谱是流传于庆阳的清代民间艺人制作面具时使用的图样,依据小说《西游记》创作,共计300多个形象。

庆阳《西游记》脸子谱中的孙悟空造像与诸般变化比如鱼、蟠桃、包袱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半人半猴、半人半物、猴头鸟身、猴头鱼身人手的形象。除了孙悟空的脸子谱,其他妖魔鬼怪也有一个面具上展现多个形象的表现,两个、三个头部拼接在一起,表现它们的原形与化身,比如蝎子精、象王等。这些形象与中国远古的图腾、神话人物、神怪畏兽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这种联系性一是表现在创作者思维模式与造型模式传承的一致上,比如脸子谱中孙悟空的猴头被不断地加注到鸟、蛾子、兔子等身体上,以及包袱、灯笼等物体上,形成一种怪诞的形象。二是表现在作为神灵或者英雄、异人的身份性质的一致上,孙悟空这个小说中的神灵形象,拥有神异的本领与果敢的气概,是中国人眼中的英雄,艺人采用多个面具着力塑造孙悟空的神异与英勇,使面具有一定程度的早期面具具有的神灵、英雄、异人崇拜的因素。

自商周至明清的巫傩面具,随着巫傩文化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在形式上,经历了由最初的自然物形到兽形,兽人合一形,到神形的持续进化,明清的民间巫傩面具,因传统文化的多层积淀而扑朔迷离。庆阳《西游记》脸子谱显然具有多层传统文化积淀的性质,但力量不是势均力敌的,艺人更倾向于展现一种趣味性而非威慑力,这从面具强化独特的艺术表现而弱化面具固有的模式、面具展现生活化情景等表现可见一斑。比如展现孙悟空七十二变之变鸟的脸子谱,上面画猪八戒侧面向上吃西瓜的面部,一只鸟啄八戒的额头,鸟身上又画猴头。这个脸子谱一方面演变为小说情节的简略插图,一方面极富生活情趣。

在造型上,《西游记》脸子谱中的一部分具有适宜于装饰,固定在面部(或者头部)的特点。另外的一部分却突破了面具的一般适用性,尤其突出的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部分,兼有面罩与头盔两种形制,采用不同的造型来表现其多变,完全没有遵循面具造型的左右对称性、体量均衡性、面部适合性等基本规约,大量使用了俯仰、平视等不同视角的侧面造型。《西游记》脸子谱中有多个脸子谱由上、下两三张脸甚至多张脸组成,具有多层结构,有的脸子谱多层结构有主次之分,有的则是平分秋色,主要用来表现神、妖的化身与本身。这种呈二层或三层结构的面具是为了表现神话人物瞬间所呈现的各种幻想。

从《西游记》脸子谱来看,面具的多层结构既可以表现面具角色的瞬间神态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角色的不同外在形象表现。如象王、金翅大鹏雕等脸子谱都有上、下两个形象,分别表现了角色的人形化身与动物形本身,象王的两个形象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金翅大鹏雕则是本身为主,化身为次。

神怪是庆阳《西游记》脸子谱的主要表现,形象特点突出的表现为暴眼突出、呲牙咧嘴的狰狞丑陋状,颜面装饰水纹、火纹等具有神异力量的纹样,但是一些脸子谱上面还绘制了桃、莲花、西瓜、包袱、头巾、碎花之类的日常事物。脸子谱中也杂以少量的老妇、老汉、农夫、猎人等普通人物的形象,这些图案的出现,为脸子谱增加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