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嚼沙写明驼 饮冰绘陇砦——甘肃画家杨志印作品释读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雁翎 时间/2014-07-02 22:59:1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从艺64年来,杨志印始终站在美术事业的前沿阵地上,甘做虔诚的苦行僧和耕耘的拓荒牛。在他的艺术履历中,有61年是在甘肃度过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西部广袤的自然山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为底稿,纵情泼墨,在灵动的宣纸上营造了丰富的艺术世界。

云雾绕麦积 杨志印

驼 铃 杨志印

胡杨秋色 杨志印

 

从艺64年来,杨志印始终站在美术事业的前沿阵地上,甘做虔诚的苦行僧和耕耘的拓荒牛。在他的艺术履历中,有61年是在甘肃度过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西部广袤的自然山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为底稿,纵情泼墨,在灵动的宣纸上营造了丰富的艺术世界。

6月15日,大型图书《中国著名画家传记——杨志印》首发式在兰州宁卧庄宾馆隆重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昌讲话说:“杨志印先生扎根陇原,眷恋着脚下的黄土大地。正是这份真情厚爱,让他的画笔成为表达心声的工具,点染丹青,托物言志,每幅作品都浓缩了西部的风物,让人能感受到西部山川的辽阔壮美,能解读出西部文化的博大深沉,能体会到西部人民的坦荡耿直。也正是怀有如此的胸襟和气度,才使立足陇上的他名声在外,其浸透心血的作品不仅轰动和影响了国内画坛,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中肯之评价,让在场的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

借天地之有形,通过描摹自然万象之美,然后赋予艺术善的本真,这是绘画的价值。外师造化,甘肃这片热土给了杨志印创作的营养;中得心源,他奔放灿然的作品屡次受邀在全国展出,给文脉深厚的甘肃争了光。杨志印常说:“画是艺术家精神的外现,是画家情感的物语。一个有担当的画家必须为故土挥毫,只有接地气,才能释放正能量。”这是由衷的心声,也是他从艺的感言和践行的使命。

杨志印自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树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并以此为行动的责任与坚守。1953年,生于秦地的杨志印从西北局调到兰州参与创办《甘肃画报》以来,爱岗敬业,情系艺术,在版画等创作方面率先垂范,给当时贫瘠的陇上美术园地增添了丰富的营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甘肃日报》从事美编工作时,他白天采访画新闻速写,晚上排版套色,面对落后的印刷条件,为了追求完美,他在版面设计方面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劳动。在他的工作历程中,美编的岗位是站得时间最久的。为人做嫁衣,他把多半的精力都用在了发现好作品上,用在了培养艺术人才上。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艺术画笔美化甘肃,宣传甘肃,讴歌甘肃。这就是杨志印的人品和艺品。

杨志印早年与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相处多年,国画大师的言传身教,加上长期从事新闻美编工作的修为,以及与黄胄、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的交流,奠定了他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他的创作根植于高原大地的现实生活中,借助陇原自然风光的烘托,着意表现边塞雄风,虔诚勾勒圣景胜地,以此来凸显带有史诗般的民风人情。《云雾绕麦积》是他爬上对面山巅鸟瞰的全景,场面恢弘,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夜牧》以版画的形式亮相,出色地表现了山丹军马场深夜牧马的一幕,情景交融,给人以和谐恬静的美感;《瑞雪》中的骆驼,则是他冒着风雪访驼乡时的所见,突出了骆驼昂首挺胸、傲视苍穹的气势……从陇东到陇南,从河西到陇中,他行走陇原,足迹留在了甘肃的大地上,如同一枚枚印章,见证了他师法自然的绘画路径,正所谓:“迹象可观,境界如意。”

用生命求索,用心灵感悟,这是杨志印创作的毅力与作品呈现的亮色。其实,纵观他的诸多作品,最能代表他题材的关键词只有敦煌,只有丝路。以笔言情,为敦煌立传,他画出了《沙海月泉》《敦煌舞姿》等,传神地描绘了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尽情地抒发了一个画家对自然与人文的迷恋。特别是在1995年创作的《莫高玄光》,画面残阳如血,淋漓尽致地在红与黑的对比中绘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给人以膜拜的敬畏之感。整幅画采用广角的轮廓,完美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大气与深厚。

丝路古道,西部风情,作为古道风情的载体,骆驼不仅是“沙漠之舟”,而且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高耸的驼峰上永远驮着炎黄子孙的尊严。有人说,丝路是蚕吐出来的。不错,纵横交错的蜿蜒丝路,有多半是负重的骆驼踏出来的。或许,基于对骆驼任劳任怨品质的尊崇,善感敦厚的他对骆驼情有独钟,才使不畏荒漠,不惧严寒,不怕困难的骆驼成为他心目中的图腾,从而让他独具匠心地创作出了《沙韵驼影》《驼铃》《西部放歌》《秋染胡杨》等一系列大气磅礴的作品,深深地感染了无数的观者,成为闻名画坛的“骆驼王”,被著名评论家朱晨光誉为“神州画驼第一家”。

杨志印重点研习传统水墨画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取法乎上,道法自然,但在技法上,善于思考的他大胆探索,追求新意,追求自我,用独创的“冲墨法”和“皱纸法”创作国画作品,表现效果出奇不意。

中国的绘画本来就是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在千年的流变中,一大批画家从泼墨到泼彩,从皴擦到没骨,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总结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技法与理论,成为后来者丰富的纸上营养。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绘画的延续;没有创新,就没有绘画的未来。技进乎道,从这一点上说,杨志印在绘画上的贡献令人瞩目。师古守度,蝶变求新,他在绘画实践中独创的技法标新立异,补充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作为画派的领军人物,精神是杨志印作画的底色。观他的精品力作,就能够看到坦荡宽博的大空间意象,能够听到疾风漫卷的雄浑赞歌,能够感受到轰然崛起的生命力量。执著追求,不断探索,在忘我的艺术历练中,他创新求变,师古不拘泥于古,在绘画领域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高雅的画风。

丹青妙手,大家风范,在60多年的艺术问道中,杨志印育新人、创技法、搞义捐,始终把绘画作为精神之事,思想情感之事,文化修养之事,以此来彰显个人的生命品格。如今,他进入耄耋之年,皓发不变初衷,点染丹青,依然用如椽的画笔讴歌祖国壮美的山河,嚼沙写明驼,饮冰绘陇砦,抒发着华夏儿女对中国梦的憧憬。

艺术名片

杨志印,1934年生于陕西灞桥安邸村,1950年参加长安文工团,1951年转入西北局西北画报社,1953年调甘肃参与创办《甘肃画报》,画报停办后,留《甘肃日报》做美术编采工作。1981年任甘肃新闻图片社党委委员、副社长,主管《甘肃画报》。1986年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被聘为美术副编审。1996年退休。

1960年1月被吸收为西北美术家协会会员,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中国版画家协会,组建甘肃飞天书画学会并任会长;同年被选为甘肃省第一届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版画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被甘肃省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98年任西部书画院院长。2000年2月被聘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联谊委员会委员。2005年被聘为北京故宫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