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著名书法家秋子书法品读:文化精神的升华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叶鹏飞 时间/2014-07-09 09:24:2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秋子,本名申晓君。长期从事书刊出版工作,现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调研员、编审。“敦煌风”倡导者,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会员,省榜书研究会副会长。

横披 赤壁怀古 秋 子

斗方 琴声荡月 秋 子

艺术名片

秋子,本名申晓君。长期从事书刊出版工作,现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调研员、编审。“敦煌风”倡导者,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会员,省榜书研究会副会长。

著有《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敦煌风·秋子作品》《秋子书印作品集》《现行规范汉字四体书法》等十多部;发表书法、篆刻、国学、出版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以及诗歌、评论、散文等作品300余万字。 

《中国上古书法史》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甘肃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书法史略》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敦煌风漫话》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三等奖。

文化精神的升华——秋子书法品读

当今,在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情景下,书法成了单独的艺术门类,从事书法创作的书家已不计其数。相对而言,书学研究者则甚寥寥,既有书学研究高度,又有书法创作高度的书家更是稀少,而秋子却是这样一位书家。

在书学上,秋子是当今研究上古书法史为数不多的学者,他的《中国上古书法史》2000年1月出版后,引起了书界和学界的广泛赞誉,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最新的史料、流畅的文笔,被公认为是一项开拓性的断代书史研究。之后,他又出版了十多本著作,涉及文学研究和当代书画研究。尤其是《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又奠定了他书法史研究、地域书法研究与评论的地位。前者是从古代书法遗存入手,阐述字体嬗变和书法发展的过程,阐明各时期的艺术风格特征,述书法文化历史,探书家成功奥秘,对于当今书法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后者则是对甘肃地域书风进行梳理,对敦煌遗书和出土简牍进行详细研究,并论述其对当代书家的影响,由此倡导“敦煌书风”,充分体现出秋子书学研究上的开拓精神。《借我诗心》《最爱是秋》和《未了秋情》,体现了秋子诗文创作的高度,而《红楼梦人物关系一览》则是他红学研究的硕果。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有着严格的内在规律和强固的传统原动力,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家,首先就是要求书家对书法传统的彻悟,要在传统文化素养上有充实的积累,体现有文化内涵、人文情怀的学术价值。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学书者,除了要有天分、要多见、多写之外,还有二要:一要品高,二要学富。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学富则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溢于行间。”书法,就是要书家在多写、多见的同时,要多读透悟,使书法中有自己的意蕴、风度和品位。秋子的书法就是基于这一点上的,正合杨守敬之言,也正是他的出类拔萃处。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结识秋子,经常拜读他的书作,而近年来,他更是书艺精进,日臻完美,让我惊叹不已。觉得他的书法不但以个性胜,而且以功力胜、以内涵胜,在书法底蕴深厚的甘肃,又不失为一位高品位的名家。

古雅内敛 奇崛奔放

秋子生长在黄河边,长期从事书刊出版工作,与名家的广泛交流,古今名迹的日濡夜染,黄河波涛的洗礼孕育,养成了他笔下独特的奔放之气。从他的书法来看,以草书为多,其书以章草为基,法出“章草宗师”索靖的古雅内敛,又撷取黄庭坚、祝允明的奇崛和潇散之势,并吸收了于右任草法之凝练简约及秦汉简牍的用笔之趣,因此,他的书法奔放而不失古雅,既有陇上书风的特征,又超越了地域风尚,笔墨的适性表现,使他在大同中与人不同,这正是他在陇军书阵中凸起的一个重要缘由。所以,秋子书法风貌的形成,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自己的天分、睿识和艺术追求相结合的结果。

取精用宏 功夫过硬

我一直认为,书法个性风格必须有过硬的传统技巧功夫作支撑,才能体现艺术性,书法若没有过硬的基本功,个性再明显也只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秋子的书法不受各种时风影响,坚持长期的寒暑耕耘磨砺。他的草书《司马迁报任安书节录》条幅,洋洋400余字,一笔不苟;篆书《剑胆琴心》《琴声荡月》等斗方,将吴昌硕式的篆法融入先秦草篆和简牍之气,裁成一相;而他的多幅隶书联,则是他师法汉刻出新的妙制。总之,篆、隶作品也都能各尽姿态。2009年,他参加“甘肃名家十人展”来刘海粟美术馆展出,让我读到他大气奇逸的擘窠大字,读到了他精致动人的信札行书、古雅味浓的章草,领会了他取法乎上、博采众长的多见、多写的研书之路。

秋子书法用笔的扎实、线条的苍劲是其50余年在碑山帖海中从形似到神似不断辛勤笔耕的结果。书法欣赏从形式角度来说,从大处着眼看整体,从小处着眼看结字和笔墨技巧。细读其书法作品,最能体会其中笔墨技巧的效果,最能凸显他驾驭笔毫的功夫。当前书法创作“鲜明独特的风格”之作比比皆是,而“用笔千古不易”之作实属少见,从这一点上看秋子的书法更显得不同寻常。

取法乎上 融会贯通

通观秋子的书法,虽然他以草书为多,但其中篆、隶、行、楷无所不作。而他不论写什么书体,都能基调统一,给人一种古雅的美、奔放的美、书卷之气的美,似乎诉说着他取法乎上、融会贯通形成自我风格的学术之路。这正是秋子深悟书法传统,长期积累所获得的。

可以说,厚积薄发是书法风格和书法高境形成的基本规律。“笔成冢、墨成池”,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精研传统的功夫,根本不会有大家公认的“风格”。没有读破万卷书的功夫,就不会品高。而读书能增加学识、修养、增加思考和彻悟。因为风格是每个人自然而来的,不学书法,只要会写字,将笔一挥,也会有自己的风格,但这充其量只是个人习惯性的笔迹特征。作为书法艺术的风格,是必须经过一系列临帖、研帖、出帖的过程,即掌握书法的用笔、结体、布白等特定的艺术技法,使书之“法”的基础深厚。掌握的技法越全面、越纯熟,在艺术创造中表现的自由度也就越大,越能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秋子作为学人的书法,体现出了高度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气质个性的特征,在继承上,已从形似层面上升到神似层面;在创作上,已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而这一切,是他对古人、对时人、对地域书风进行研究、思考、感悟而取舍的结果,是他书学精神的升华,有着创立自我、具有新的审美价值的书法高境。

学养丰厚 书品自高

当前书法展览频频,而内容却枯燥乏味,唐诗宋词的充塞,影响了书法所要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内涵。秋子凭着自己深厚的学问功底,或诗文、或游记、或感想,一富于书,能让人透过书法形式来理解所表现的文字内容,有着唐人张怀瓘“文也者,其道焕焉”的效果。他的许多作品多是书写自作诗,如:“佳节念佳友,路遥心不遥。蓬门总开启,愿君常作聊。”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上元夜赏灯》的“几回梅下箫歌起,总忆儿时雪夜缘”和自撰联“吼一声秦腔地惊天动,喝两盅西凤山啸海呼”让人浮想联翩,使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达到契合,诗境与书境相融而升华,进入高境。

秋子的书法说明,“学富”“品高”对书法艺术创作是潜移默化的。“学富”的书家,就会究其幽深天理,其审美积淀、知识积累就会渗透到作品的杳冥之中。故而,自古论书者,一直重视书家的修养。但是,并非所有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人,都可以不借他力而成为书家的。作为个人,读书是强化文化修养以助艺术的主要途径,还必须以天分和勤奋的砚田耕耘作支撑,这样才能用学到的知识来促进艺术的多角度进取,而不是知识面的粗糙扩展和知识量的简单堆积。秋子是有着自己学术思想的书家,对艺术的理解就有连贯性和完美性,这样就触类旁通,进入书法创作的佳境,达到精神的升华,进而书品自高。所以,秋子的书法是包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艺术,证明了书法这种自身独立性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性的艺术,在追求高境上,必须与其他文化因素完美结合,内蕴才会更丰富,意境才会更深沉,格调才会更高雅——无疑,这也是秋子书法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江苏常州画院院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著名书画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