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文化旅游盘点之敦煌篇:历史文化介绍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7-10 13:24: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盛大辉煌的寓意,浓缩了古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同时也昭示着她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略的今天,敦煌已经成为一块充满希望和商机的热土。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近5000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1.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昌吉州木垒县哈依纳尔北5公里处,当地哈萨克人称其为“阿依艾库木”,意为“有声音的沙漠”。其山雄踞沙海, 平地而起, 共有5座赭红色的沙丘,其中最大的一座约500米,垂直高度过100米左右,呈现西南至东北走向。平时常有雷鸣号角之声从内发生,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忽而声响如万马奔腾、忽而柔细若琴若笛。假如你抓一把细沙奋力扬出,马上就会激起无数蛙鸣。当你数人并排下滑,但闻遍山雷声滚滚,大有叱咤风雷之势。沙丘看似不大,但它的总面积却有一个新加坡那么大。

2.月牙泉

月牙泉就在鸣沙山里,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3.雷音寺

雷音寺位于敦煌市南4公里处,属杨家桥乡,在敦煌市至鸣沙山公路的左侧。传说古时在月牙泉附近有雷音寺,后沙暴横行,寺院为鸣沙山所埋,1989年,由国内外佛教团体和敦煌市佛教徒捐赠,于今日位置重建了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开光,并对游人开放。

雷音寺占地43亩,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寺门横额“雷音寺”3字由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门西开,全寺由1个正殿、2个陪殿和僧房、施主客房组成,共有殿阁房舍百余间。供奉佛、菩萨、罗汉、弟子塑像37身。其中,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为一尊汉白玉佛像,高1米许,系缅甸华侨捐修;佛像两侧各塑菩萨一身,并有采塑十八罗汉,形象逼真。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等输入中国,东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中不断更新、发展。

“丝绸之路”的缘起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内地出发,经过中国西北地区,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路交通线路,通过这条路线,各地区,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故“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历史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 (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 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 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丝绸之路物质文明的外传

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是从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开始。中国的丝绸制造业在唐代达到高峰,织法与纹饰都比以前更加丰富。明朝的丝织品继承了唐朝以来品种繁多、华丽富贵的传统,其精美绝伦的品质对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精美的中国丝绸一传到西方便使西方人为之倾倒,罗马诗人威吉尔称赞中国丝绸比鲜花还美丽,比蛛丝还织细。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外传,他们了解了中国的丝绸,也认识了中国。中国丝绸逐渐成为古代国际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除了丝绸,中国的瓷器、漆器等,都是西方国家钟爱的具有东方韵味的工艺品。

丝绸之路上的外来物质文明

今天的中国所常见的一些植物与土产,许多是从外族引入。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还有西瓜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域。汉初以来,到中国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也大量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艺术

随着东西方商业贸易的频繁交流,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多。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成果也绚丽多彩。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末年就传入中国,到了隋唐时期(公元581- 907年),佛教已经得到发展,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随处可见的佛寺石窟和名刹寺庙等,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和延续。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和佛教精神,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开始了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的先河。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反映出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情景。丝绸之路也是古代中国文明作用于世界历史的重要杠杆,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是世界、接受世界其他地区文明营养的主要通道。中国文化性格的塑造、中国历史的具体形态,都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敦煌壁画

每看到一次敦煌壁画就被震撼一次,千年来所有的美丽滞留在这里,那些已经成为尘埃的画匠绘制出他们想象中的神佛天使,干涩的洞壁竟然承载了如此绚烂的想象。

北凉洞窟仅有3间,以275窟为代表,特点是浓重西域风格。北魏石窟多数为中心塔柱结构,259窟北壁东侧第一龛的禅定佛嘴角显出的微笑极富东方含蓄,比蒙娜丽莎的笑早了1000多年。254窟“尸毗王割肉贸鸽”和“太子舍身饲虎”壁画是艺术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画,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已经变黑给人粗纩的感觉。257窟的九色鹿故事你应当知道,这是第一副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故事,从此以后的莫高窟的故事画都采用了连环画形式。

敦煌莫高窟

西魏时期,受到中原风格影响,佛、菩萨形象修长清瘦,以249、285、288窟为代表。285窟南壁画“五百强盗成佛”不仅绘出了五百强盗和官兵作战的壮观场面,而且还描画了远山近水,鸭子、鸳鸯、鹿、狐狸等宛如一幅情趣盎然的山水画。

北周时期,中西结合,雕像上长下短比例失调,290窟佛传故事彩绘共87个情节,采用长卷式连环画形式。

隋朝短短37年,但是因为统治阶层笃信佛教,莫高窟这一时期建造洞窟100余个。隋朝洞窟的特色是所有洞窟都有华丽的装饰图案。407窟顶凿井“三兔飞天”,中心为一莲花,三只兔子围绕追逐,每只兔子只画一只耳朵,但是视觉效果却是双耳兔。

唐朝是莫高窟的黄金年代,现存洞窟232个。328窟内塑9身菩萨,其中最美的一身被美国人华尔纳背走,现存于哈佛大学佛格博物馆。172窟龛内南侧的两身飞天和320窟南壁的四身飞天被称为莫高窟最美的飞天。

中晚唐以后,文化艺术渐渐保守封闭,但是人物刻画细腻精到。158窟的卧佛、涅磐经变,长15米的卧佛仿佛假寐般侧卧于佛坛上,简洁、肃穆,宏大而深沉。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道长城、烽燧驿站星罗棋布,艺术宝库、两关遗存享誉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负盛名,悠悠历史、灿烂文化延续至今。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东连酒泉、张掖,可通中原腹地,西接天山南北,直趋中亚、西亚,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自汉武帝建郡以来,这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东往西来的各国使节、商贾、学者、僧侣、艺术家等各色人群,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连接起来,沿着漫漫丝绸之路,百折不挠地传播着文明和友谊,追寻着理解与和平,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东西方文化从这里西传东渐,使敦煌长期以来,形成了它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敦煌,是一座丰厚凝重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敦煌屡遭曲折与磨难,几临倾覆之厄运,然而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以博采众长、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奇迹啊!翻开敦煌的历史,每一页都闪现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之光。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回顾历史,敦煌兴于开放交流,衰于闭关锁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敦煌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打敦煌牌,走开放路,数十年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使今日敦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旅游业作为敦煌的龙头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发建设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等四个旅游小区,1999年建成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业基础不断增强,新上了燃机电厂、五氧化二钒厂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工艺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开采、棉纺和天然气发电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商贸流通繁荣兴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零售网点为脉络,各类经销组织为补充的商贸流通体系,成为辐射甘青新三省重要的瓜果蔬菜批发基地和物资集散地;农业基础条件大为改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5年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交通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完善,已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铁路、民航、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建成了微波、光缆、卫星通讯网络,从而使敦煌的通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拉近了敦煌与世界的距离。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敦煌,这颗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如今,更加璀璨夺目。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盛大辉煌的寓意,浓缩了古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同时也昭示着她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略的今天,敦煌已经成为一块充满希望和商机的热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