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调查:"雄关"再展雄风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4-07-10 22:34:3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长城关隘,经历了168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是我省最大的大遗址,春秋、秦、汉、明等历代长城在我省均有遗存,其中明长城达1738.3公里,居全国之首。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长城关隘,经历了168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嘉峪关关城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

遥想历史,见证了无数兵戈戎马的关城总能让我们生出无数的感动。登上关城驻足远望,一页页悲壮的历史画面浮现于在脑际。面对几百年前的建筑、城楼、绘画,历史似乎就在眼前。但如果面前只是茫茫戈壁,那么存留在我们心间的,除了茫然,还会有什么。

1984年关城曾得到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保护和维修。1986年至1989年,国家、省、市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而此后,除了零星保养维护外,关城及长城再没有进行过稍大规模的保护维修。

由于年久失修及日照、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关城中的光华楼等22座木结构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梁架歪闪、卯榫脱裂、木构糟朽等现象,柔远楼整体倾斜,西罗城墙体严重开裂、倾斜,木结构油漆彩绘剥落严重,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建筑在风雨中危在旦夕,随时都可能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用大视野保护大遗产  

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嘉峪关市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多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对嘉峪关众多的历史遗存进行系统保护。遥远的历史记忆,为后人追寻和探索长城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提供了鲜活的实物。

据嘉峪关文物景区管委会介绍,在依托文化遗产开发景区的过程中,景区建设始终围绕“文物本体及原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核心而进行。在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原则上不予安排项目,对按其历史沿革确实有必要恢复的项目,在选择时慎之又慎。记者了解到,在 近年来进行的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连霍国家高速、兰新高铁等项目施工过境明长城时,嘉峪关文物部门履行长城保护职责,参与制定施工方案,上述工程一律采用从明长城下穿越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长城景观的完整性,尤其是连霍国家高速公路穿越明长城的施工,嘉峪关文物部门依据保护方案,采用对长城分段切割、整体平移复位的设计。

201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嘉峪关后对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以嘉峪关关城为例,举一反三,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国家文物保护的财政支撑平台,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和大遗址的抢救保护,努力做到修旧如故、加以传承。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深入考察、论证后,作出了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1年11月18日,在欢庆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嘉峪关关城拉开了序幕。“修复古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完整地保护延续了600多年的古长城历史文化信息,让每一座城楼、每一段城墙乃至每一块砖瓦都能够清晰地向人们诉说古老的往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古老的故事不能只通过文字、图画等传达,更需要有真真实实的证据。

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带领全国政协长城保护情况调研组来我市,对我市长城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他指出,长城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毁之不可再生,应研究好、保护好。虽然长城本身的军事意义如今已经消失,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加强长城保护工作,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认同、凝聚思想共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宣传中华文化、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条重要渠道。

保护大遗址,嘉峪关奋战不懈  

记者从文化遗产保护指挥部了解到,目前长城本体保护修缮工程已全面展开,此次修缮目的是排除文物建筑的病害和隐患,保证文物本体的安全,运用科技手段,完善建筑防雷、消防、安防监控等保护措施。修缮的主要内容涉及基础、石作、地面、墙体、木构架及木基层、斗拱、屋面、木装修、油饰、彩画等。

目前,关城木结构保护维修工程、关城古建筑油饰彩画重绘工程、关城西罗城保护维修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因为保护修缮期间关城正常对游客开放,为了不影响游客的正常参观、旅游,工程分阶段、分批进行施工。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西罗城,在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持续影响下,城墙材料的工程性质不断劣化,进而造成墙体结构逐渐松弛,稳定性降低。地基也产生了不均匀的沉降,致使其上部墙体产生斜沉降裂缝。此次修缮旨在为了加固西罗城基础,加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钢管灌注桩、注浆加固和墙基排水。目前,钢管灌注桩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嘉峪关楼木结构也正在修缮之中,完毕之后也将进行彩绘。南北敌楼、南北箭楼脚手架、维护网已经准备就绪,下一步将进行屋面瓦件及木结构检查,在木结构维修完毕之后,将进入彩绘阶段。

关城南闸门参观道路修建工程、嘉峪关东北长城本体维修保护工程、嘉峪关田野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已进入收尾验收阶段。南闸门恢复建设、长城第一墩基础设施修缮和关城安防监控中心工程,已进入规划设计完善阶段,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就实施。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设工程也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下一步将组织高水平的专业机构,科学规划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及周边区域的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夏日炎炎,烈日当空,记者在修缮现场看到,建筑工人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加班加点工作。不远处的一棵柳树,在烈阳下已经疲惫不堪。

走保护和利用双赢之路  

嘉峪关关城是什么?她是一个丰富的长城博物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在哪里?还在心里,她将一步一步地显出它靓丽的容颜。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嘉峪关市已成功打造一个国家5A级景区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和紫轩葡萄酒庄园,2个国家3A级景区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和中华孔雀苑。经过多年培育,“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认同度和美誉度,形成了较为稳定、并有一定规模的海内外市场。

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文化遗产地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资料显示,2012年嘉峪关市旅游人数281.4万人次,同比增长27.7%;旅游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33.4%。文化产业也实现了大发展,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25.3%。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将在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及嘉峪关南北两翼长城文物保护范围内,建设九眼泉湿地保护工程、园林景观工程、游客服务中心、长城博物馆改(扩)建、西北古镇影视演艺城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工程等项目。工程以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策略,突出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资源特色,将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遗产周边环境整治、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水平综合保护利用,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众的典范工程。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嘉峪关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全面提升遗产监测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带动当地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益。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