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悬泉置遗址: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驿站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吕建荣 时间/2014-07-11 08:56:4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汉王朝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驿站遗址,位于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北麓大漠戈壁,如今,这里已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措施。

 

 

 

 

 

 

 

 

 

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驿站遗址

悬泉置遗址复原模型。

《沙州都督府图经》关于悬泉驿的记载。

三危山下,昔日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悬泉置早已被风沙所湮没,但随着考古发掘,它带给世人的是惊人的发现和丝路曾经的辉煌。

悬泉置古驿道。

1990至1992年,省、市考古队在悬泉置挖掘出弥足珍贵的汉简及丰富的皮毛、丝绸、纸张、粮食、铜铁等文物,震动了我国考古界,被誉为本世纪文史资料第五次大发现。悬泉置遗址历经西汉至魏晋,延续近400年。它的发掘,给方兴未艾的丝路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和内涵,极大地丰富了敦煌艺术宝库的内容。

悬泉置出土的汉纸文书。

悬泉置出土的编织麻鞋。

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汉王朝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驿站遗址,位于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北麓大漠戈壁,如今,这里已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措施。

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文物及考古图片由敦煌市文物管理局提供)

出敦煌东行,越过荒凉的戈壁滩,驱车一路打听,在距敦煌市区64公里处的三危山下,一农民指引着一个叫吊吊水的地方,说这里便是悬泉置遗址。他说,这里的水因出自悬崖峭壁,当地人都叫吊吊水。

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汉魏驿站遗址。1987年悬泉置遗址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7万余件,其中简牍35000余枚。1991年悬泉置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悬泉置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该遗址出土的汉简简文,让考古人员了解了该遗址的历史变迁。悬泉置全称为“敦煌郡效谷悬泉置”,是效谷县(汉时敦煌郡下辖6县之一)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汉武帝时,这里称“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至唐又复称“悬泉驿”,宋以后,逐渐废弃。到清代,民间开始称这里为“贰师庙”“吊吊水”。

悬泉置遗址现已发掘出土各类遗物达7万余件,其中出土了460余件麻类植物造的古纸,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