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和甘肃经济日报社组织的“全国百家媒体看甘肃”采访团来到敦煌展开采访活动,这也是大家此行的最后一站,在恋恋不舍的情意中,大伙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神秘、充满好奇。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到了敦煌,不能不提的就是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方向25公里处,建造在一处残崖断壁之上,整个石窟高低不同,交错排列,气势宏大。它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这里四周全是黄沙,唯有洞窟周围出现一片绿洲,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还未下车,河北经济报的一位记者连连称奇。
在莫高窟窟区,道路宽阔整洁,两旁树木成行,绿草葱郁,鲜花盛开,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壁画艺术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风俗习惯、衣冠服饰、音乐舞蹈等,它既是一部生动的敦煌绘画史,又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述,来到这里的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几千年前这里人们生活的状态,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
进入洞窟,除了塑像,每个洞窟四周和窟顶到处绘画有佛像、飞天、伎乐、仙女,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敦煌壁画里,最多见的就是飞天形象,敦煌飞天的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不驾云朵,而是凭借飘动的衣裙和彩带凌空飞舞。她们衣裙飘飘,彩带翻卷,表现得飘逸超然。
聆听着敦煌壁画里的故事,120多名媒体的记者编辑、社长总编都叹服于古人那高超的建造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叹服于对某种信仰的坚定不移。
“过去,我一直以为飞天就是天上仙女的形象,今天,看了莫高窟的飞天,我才明白,它原来是佛教中乾达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从洞窟出来,来自西南某媒体的记者表示,莫高文化太神奇了,不枉来此一趟,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大家提供了这么一个了解敦煌历史文化的机会。
虽然此前不少人已经得知,因保护需要,今后游客在洞窟内的游览时间将压缩为75分钟,但离开景区时还是会有遗憾。“这么多洞窟,很难在75分钟内全部看完,但是游客呼出的气体,对壁画会起到破坏作用,如果不加以保护,莫高窟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走向湮灭。”所有人对此都表示理解。
参观完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又成了采访团要去的另一处旅游胜地。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位于市区南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湖水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自古就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来到鸣沙山下,采访团成员兴致一点没有减少,不少人拿出相机开始拍照留影,而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脱去鞋子开始向山顶爬去。
“月牙泉虽然被沙丘包围,但多少年来从未被埋没,也未枯竭,真是奇特。”青海某杂志的一位女编辑虽然生长在大西北,见惯了黄沙厚土,但对这一景观还是感到惊诧不已。
殊不知,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这也是鸣沙山和月牙泉的沙漠奇观之一。
白天,采访团兴致勃勃地看了莫高窟,看了月牙泉,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城里。到了晚上,因为要去著名的敦煌夜市,大家的兴致又一次被提起。
晚上9时许,夕阳才从古阳关缓缓落下,晚风阵阵、凉意浓浓,灯光闪烁的敦煌夜市开张了。夜市被划分休闲区、餐饮区和工艺品区等不同区域。在餐饮区喝一杯啤酒,吃着烧烤,一整天的鞍马劳顿顿时消退;抑或在工艺品一条街,静下来观赏匠人们的巧工妙手和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享受一场视觉盛宴。
在敦煌城的小小的怀抱里,这个地方成了游人们的天堂,当暖暖的沙漠风吹着疲惫顿消的身心,这样的夜晚又多了几分瑰丽。为期六天的采访行程即将结束,采访团每一位记者编辑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早已被甘肃河西走廊的美情美景所折服,静下来后,不少人才感觉到了行程的紧张和时间的匆匆。
据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加快推进以及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全面启动,敦煌将进一步扩展旅游半径,加大与周边县市、河西走廊地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和国家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大敦煌旅游经济圈”和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使敦煌突破瓶颈,不再是“旅游孤岛”。同时,甘肃省也计划在严格遵守“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田园城市”四大原则的基础上,到2030年将敦煌建成城乡一体化达到90%,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采访团的每一位记者编辑都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新丝绸之路必将会为敦煌的旅游再添一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