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静宁籍书法家刘浚: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秦理斌 时间/2014-07-12 10:34:2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刘浚先生的家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的先祖刘元与继室江瑞芝(《甘肃通志·才女传》有载),其后,刘曰萃、刘伯鶠踵事增华,尤其到其祖父刘祖禹、父亲刘子安、母亲雒志坚以及外祖父雒象屏、舅父雒依道两代人中,诗文书画各擅其能,真可谓一门风雅。

《写竹图》

《古风》之必荷生幽泉 33cmX88.5cm

陆游 《书叹》

 《红楼梦》诗句20cmX128cm

王羲之《兰亭序》 31.5cmX136.5cm

数年前,我受朋友之邀,参加《静宁书画集》出版前的审稿工作,就曾拜读过刘浚先生及其父亲、祖父,以及祖上几代的书画作品。在静宁,已故的刘浚先生及其家世是颇受人们称道的。当时,我就对这个诗礼传家、书香继世的文化世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李飞舟先生嘱我为《刘浚书法作品集》作序,再次品读刘氏一脉特别是刘浚先生的书作,深为感动,也深受启发,遂欣然应允,略赘数言。

刘浚先生的家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的先祖刘元与继室江瑞芝(《甘肃通志·才女传》有载),其后,刘曰萃、刘伯鶠踵事增华,尤其到其祖父刘祖禹、父亲刘子安、母亲雒志坚以及外祖父雒象屏、舅父雒依道两代人中,诗文书画各擅其能,真可谓一门风雅。如此深厚的家学文化背景和如此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在陇上也不多见。

对先生这样禀赋不凡的人来说,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优越的文化基因和良好的启蒙教育使他的心智自幼就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但同时,对先生这样生性耿介的人来说,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更是历经坎坷,命运多舛。一路艰难走来的刘浚先生,不仅没有泯然于众人,而且在拨乱反正后,愈加出类拔萃,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培桃育李,赋诗作文,挥毫泼墨,更显出其厚积薄发的文人本色,并逐步成为平涼文化教育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型艺术家和艺术型名教师。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正当壮年,却溘然长逝,艺术之路戛然而止,令人深为痛惜。

中国人素来讲“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刘浚先生怀着对教书育人这一崇高事业的执著和热爱,倾其所学,一片丹心,以自己的学识和品格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后学,在讲坛上实现了立德、立功的理想;在教学外,先生于“立言”方面亦有所成就。他笔耕不辍,长于诗词,精于书法,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更是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书法首先追求的是一种品格和人文精神,在《论书十绝》中曾有这样的夫子自道:“学书先要读书多,志性风采费切磨;虞褚欧颜型后世,高祠古柏影婆娑。”他认为,学习书法,继承传统为第一门径,舍此别无他途,同时书法家不是写字匠,认为那些不注重文学修养,仅仅靠模仿得到一点皮毛,便拿来媚世的人,离书法家还差得很远。对于当时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风,尤其是打着“创新”旗号,以“粗狂野怪”示人的书坛现象,刘浚先生更是不能认同,对此,他曾写下了“傅山高节隐郎中,傲骨嶙峋百世空。宁丑勿妍误后代,子昂无愧一高峰”的诗句,这虽然有些矫枉过正,却也表达了其书法理念。

在书法实践中,刘浚先生虽有家学的熏染,但主要还是自学而成,并得益于不同艺术学养的相参并悟和融会贯通。他的楷书宗法唐楷,稳健而厚重;隶书以曹全碑等为基,典雅而秀丽;行书脱胎于二王,草书则钟情于右任的纵逸与开张。拜读他的书法,笔墨间散发出自然中和的气象,字里行间弥散着浓郁的文人气息。他向往一条纯正的古典之路,追求的是“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艺术境界。刘浚先生已去世多年,其女和朋友将其书法遗作结集出版,以传承后世,有感于其人其作,遂为此序。

(秦理斌:甘肃书协副主席,兰州大学博物馆馆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