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高羔甘肃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金城邮刊》七十年纪念明信片
杨露影设计的刊头
第一届邮票展的纪念戳
朱绍良题写的刊头
《金城邮刊》创刊号
集邮曾经是全民性的爱好。好多人因喜欢集邮而走了收藏之路,更多人通过集邮学到了知识。
邮刊是集邮人的家园,是他们展现自己邮品的舞台、交流集邮经验的园地。一份邮刊也是一个纽带,联系着天南海北的集邮爱好者。我国最早的邮刊是1925年10月1日创刊于上海的《邮乘》,它也是中华邮票会的会刊,由“邮王”周今觉先生创办。
我省集邮,究竟何时起步,人们已经无从考究了,但通过零星记载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可以这样说,我省集邮发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外地来兰文化人士,兰州到外地读书的学子,将集邮带到了兰州,很多人已经开始集邮。到了抗战时期,伴随着大批外地人士内迁来兰,陇原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潮。这其中就有集邮人士张用宾、马鸿宾、赵世暹等国内的集邮名家。
在这个背景下,在抗战的烽火中,1944年,集邮爱好者在今天的兰州兰园一个茶座内成立了金城邮票会。数月后,又出版了《金城邮刊》。
在战火不断,兵荒马乱的岁月,当年的集邮人士是如何开展集邮的?陇原首份邮刊《金城邮刊》又经历了哪些波折?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曲折的集邮故事。
日寇进逼,赵世暹从东北辗转到了兰州
对于许多人来说,赵世暹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中国集邮、藏书界,他有着很大影响力。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将他称为:“(赵世暹)我国集邮界之先进……集邮界之模范人物也。”然而,这样一位人物,却被列入1944年创刊的《金城邮刊》的监事之一。
如此的人物怎么会到偏远的西北来呢?赵世暹,字敦甫,号琴城赵二,江西南丰人。赵世暹是如何喜欢集邮的,这似乎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赵世暹的父亲赵从蕃,1921年任江西省长。可见,赵世暹家境比较好,这也是收藏的基础。赵世暹于1920年6月从国立同济大学土木工科毕业,1925年加入中华邮票会,他以收集实寄封片为重点,多而且精,堪称国内首屈一指。著名集邮家张赓伯称,赵世暹搜集的邮戳,为我国最完备之一人。
赵世暹的来兰之路,和日寇步步进犯的形势密切相关。1930年,他在哈尔滨车站工作,后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后,他就调任到张家湾车站,这个车站似是当时的北平通州张家湾站,但不确定。此时,赵世暹却遭遇土匪,随身携带的两大箱珍贵的邮品全部被抢走。国破山河在,日寇铁蹄从华北到了华中。赵世暹也从北平市到了南京。然后又从南京到了重庆。1942年,他被调任到兰州,任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副理。
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是1941年成立的。当时抗战形势严峻,尤其军用物资供应非常紧张。国民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是为了发展甘肃农业经济,支援抗战。该公司主要承担了水利勘测、整修农村的灌溉渠道、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创办林场牧场等任务。在1942年到1943年间,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全国资源委员会共同成立查勘队,查勘甘肃省境内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流域20个县市的农田水利、水力发电、航运、水土保持。
可见,赵世暹到兰州后,身负重任。一切以抵抗外辱为重,收藏的事情只能放到一边了。1944年以后,抗战形势稍缓,人们才有了成立金城邮票会的想法。
兰州茶园,一份邮刊与它的爱好者们
说起来,早期兰州集邮组织成立的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有争论。人们究竟为何而争论呢?
原来,事件的起因是一篇回忆文章,有一期的《集邮》杂志上刊登了杨世昌先生的文章,杨先生曾是金城邮票会会员之一,他在回忆中说:“金城邮票会成立于1943年春,是甘肃成立最早的群众集邮组织。”而《金城邮刊》是1944年的6月1日创刊的。这段回忆和后出版的《甘肃省志·邮电志》的记载就不一样了,《邮电志》则认为,1944年4月成立的金城邮票协会,6月出版了《金城邮刊》。
不过,更多集邮者倾向于1944年。这样算起来,甘肃首个集邮协会到今年已经70年了。
集邮协会究竟是如何成立的?对于这些问题,我曾向老集邮家郭润康先生请教过,也查阅过一些资料。郭润康先生是老邮人,今年已97岁了,堪称我国集邮界的泰斗,他从14岁开始集邮,可谓集邮已伴随他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他邮学渊源、著述等身,先后出版了《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等作品。3月,全国集邮界举行活动祝贺他97岁生日。
在第八期《金城邮刊》中有一段回忆,说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日的下午,好几位集邮同志,由于先期的预约,聚会在兰园文艺茶座……”这是兰州集邮爱好者的第一次聚会,金城邮票会也由此诞生。不过从记述来看,集邮会人数不多,但大家志趣相投,所以才能在兰园相聚。据资料,当时,与会人员推荐陈明述为董事长,张用宾、丁宝铨、杨世昌、马鸿宾为理事,章联翔为常务监事,赵世暹、姜锦春为监事。
而一些人的回忆是,在金城邮票会成立前,兰州邮人们就举行了活动。活动形式为周会,每周星期天在兰园的“文艺茶座”、“思危斋”、中山林茶座、陆地测量局等几个地方轮流举行。
相对于邮票会的成立,《金城邮刊》的创办就更有规模了。人们筹划了两个月后,终于出版了。《金城邮刊》的创刊号上的发刊献词写道:“集邮为高尚娱乐,举世已有定论。……时际非常,受物质之限制,欲求适当之娱乐,几有无从下手之慨。独邮票一项,交通当局不能以物资缺乏而停印不用,反之因受物质件之支配,而致品类繁杂,层出不穷,斯一时也,邮人得有丰富之收获,乐乃无艺。”
其实,对于邮票来说,因为战争的爆发,各种邮品增加了,对集邮者而言收集的机会多了。同时,《金城邮刊》的目的也是将悉心研究所得进行报道,和各地集邮者进行交流。这其中,自然就有鼓舞人坚持抗战的意思在里面。因为要介绍战争邮品,就提到军邮,提到人们为抗战的付出。
当时甘肃集邮爱好者不多。第14期以前公布的会员有434人,其中134人为永久会员,甘肃会员有129人。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省的集邮协会会员达15万人之多。
特务迫害,经费不足,邮刊最终被迫停刊
从创刊到停刊,《金城邮刊》前后共出版了14期。但也有人说,前后出版17期,但目前尚未见到过这三期刊物。
我看到过几份《金城邮刊》,为其封面题字所吸引。可是,看到落款人,都被墨笔涂去。
这个题字的背后究竟有啥故事呢?郭润康先生回忆,《金城邮刊》共出版14期,1-5期是朱绍良题写刊名,6-9期为“高一涵”题写的,10-14期则为美术体刊名。朱绍良祖籍江苏武进,曾两次主政甘肃。第一次是1933年,第二次是在1937年。尽管他并不是甘肃省政府主席,当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是谷正伦,但他还是题了词。根据郭润康先生珍藏的合订本发现,《金城邮刊》共出版14期。因为13期上有“因本期会刊以改用纸张筹谋经费关系迟出一月”和第14期“明年会费以物价高涨不已甚难决定”的通告,可见《金城邮刊》已濒临停刊了。
甘肃首个邮票会成立后,曾举办几次集邮展。第一次于1945年8月12日至21日在兰州图书馆举行,第二次于1946年2月23日至25日在青年馆举办。这次展出的有不少是珍稀邮票,比如有“福州临时中立”的四方连票等,还有一点值得说,主办人冒着白色恐怖的风险,展出了“晋察冀大抗战”一套邮票。
抗战胜利后,金城邮票会会员多离开兰州去外省,赵世暹返回中央水利实验处,任整理水利文献室技正兼主任。人员不稳定,再加之国民党统治,白色恐怖笼罩,物价飞涨,邮刊难以为继,只能停刊。
赵世暹在离开兰州后,曾于1949年3月17日给时任甘肃省参议会议长、方志学家张鸿汀写来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从事的工作,皆与旧日整理水利文献工作无关,殊属无意思。
一个大集邮家的感慨,却与集邮无半点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悲剧,此时正是新时代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