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中国戏曲电影大有可为 或成为电影新名片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祁建 时间/2014-07-23 09:53:5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约2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剧目数量可观,特色鲜明,深挖并创作戏曲电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希望电影反哺戏曲,并非是一种“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德要求

最近,首批“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剧目《霸王别姬》在美国杜比影院公映,成为第一部在美国院线公映的3D中国戏曲电影。

戏曲和电影其实是很有“缘分”的,京剧《穆桂英挂帅》、评剧《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豫剧《朝阳沟》……很多年长的观众大多看过四五遍。水袖飘舞,衣袂如蝶,清脆的念白……戏曲的美韵,已成为一种日久愈香的记忆。

戏曲和电影的结缘也是有历史的,1905年,丰泰照相馆给京剧泰斗、同光十三绝之一的谭鑫培拍摄了传统经典剧目《定军山》片段,那是我国第一部电影。随后,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再往后,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依然是京剧舞台电影。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戏曲电影。电影史上种种第一,都和戏曲有关。在当时,电影是新生事物,虽然一度被称为“文明戏”,带着几分舶来的洋气,但在民间的娱乐选择中,毕竟还是不如流行几百年的戏曲,名角儿们的号召力比如今的影视一线明星还要大。谭鑫培、四大名旦等自不必说,因此电影想争得一席之地,搭戏曲这条线,“傍戏曲的大腿”,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怪乎中国最早期的电影演员大部分都来自戏曲界。1993年,取材自京剧的《霸王别姬》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奖;1995年,取材自川剧的《变脸》获得了金鸡奖、华表奖;2001年,取材自昆曲的《游园惊梦》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可是,这些电影,戏曲在其中或者仅仅提供一种背景,或者是电影人要从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说到底,还是电影在向戏曲索取,基本上没有主动服务的意识。

中国电影诞生8年后的1913年,中国第一部原创故事影片《难夫难妻》上映,可以看作是电影意图脱离戏曲影响的尝试,而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阮玲玉的出现,电影界才有了第一位堪与戏曲名角儿相抗衡的明星。不过戏曲界的大腕在民众中的地位也丝毫不见降低。

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电影,如当初豫剧《朝阳沟》,剧情简单,唱词通俗易懂。栓保的《我坚决在农村干上一百年》,曲调高亢,话语直白,细致刻画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情感与理想追求,是一代青年人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些记忆通过宛如桃花流水的唱腔,感情真挚的对白,化成缓缓波动的情感涟漪,真实描述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像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花木兰》影片,在表现名家风范、展示剧种剧目艺术魅力和培养人才上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沪剧《罗汉钱》《星星之火》,京剧《梅兰芳舞台艺术》,越剧《红楼梦》等都被摄制成戏曲电影,其他如山东吕剧、湖南花鼓戏、河南豫剧等剧种都有戏曲片问世。

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如今市场重新火热起来。电影应该感念戏曲在它初期发展时期的提携之功,在戏曲不太景气的时候做些回馈。戏曲不景气,根本原因可以说是时代使然,一部新作出来,看过的人都说好,只是更多的人看不上,尤其是年轻观众,对戏曲的误会不浅,还没看就怀疑自己看不懂,不爱看,更愿意去看一场爆米花电影。所以电影能为戏曲做的,就是用它更现代的表现手法,更直观的呈现方式,为戏曲做宣传,至少能让年轻的观众对戏曲熟悉起来。

甘肃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约2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剧目数量可观,特色鲜明,深挖并创作戏曲电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希望电影反哺戏曲,并非是一种“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德要求,电影自身何尝不需要突破?戏曲缘何不能成为中国电影的第二张名片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