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裕固族民歌传承“濒危” 古稀姐妹传承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呼涛 时间/2014-07-29 23:05:2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裕固族是分布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1.4万。两位老人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活着约1万西部裕固族——在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上的游牧民族。

“裕固人来自那西方,从那西至哈至搬向东方,赶着那牛和羊迎着太阳,骑着那黄骆驼来到这里。”曲木塔尔老人在古稀之年开始了不同寻常的演唱——进录音棚录民歌,走进童声合唱团。

75岁的曲木塔尔和72岁的妹妹银契士丹格外看重这样的机会,她们头顶有红缨穗的帽子,戴上家传六代的宝贝“头面”——镶嵌珍贵绿松石、珊瑚和蓝宝石的民族头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姐妹俩演唱的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人口稀少民族存世的珍贵历史记忆。

裕固族是分布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1.4万。两位老人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活着约1万西部裕固族——在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上的游牧民族。

裕固语是正处于濒危状态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像大多数裕固族人一样,两位老人都会说汉语,也有汉族名字,姐姐叫杜秀英,妹妹叫杜秀兰。

“我们连着录了两天,唱了这首讲裕固族东迁的《西至哈至》,也唱了小时候就会的《十二生肖》和十几分钟长的史诗故事《萨热玛克》,后来都被压成了盘。”杜秀英说,自己和妹妹会用东、西裕固语和藏语分别演唱几十首民歌。

裕固族人常说,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两位老人的父亲是西部裕固族的民歌手,他们从八九岁起就跟着父母学唱歌,边学歌边听故事和神话传说。在老人记忆里,裕固族“放羊有放羊的歌,奶羊羔子有奶羊羔子的歌,婚礼有婚礼的歌。可能是过去生活艰苦,很多民歌的曲调都很忧伤。”

“父母带着我们在草原上放牧,晚上教一首新歌,第二天早上不吃不喝,先唱一遍。小时候学下的歌,长大了就不会忘了,女英雄萨热玛克的史诗就是那时候记下的。”杜秀英说,早在1955年,自己15岁的时候就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唱的经历,在县城的电影院给参加青年代表大会的年轻人唱歌。

“过去都是在草原上随便唱,那次是第一次站在真正的舞台上。往下一看,手也抖、腿也抖,满脸通红,感觉声音也是抖的。”她说,唱了一首,大家使劲鼓掌还让再唱,她又唱了一首就赶快“逃离”了舞台,后来就越唱越多,也留在了县城工作。

始终在草原放牧的妹妹杜秀兰在过去几十年经常骑着马来县城看姐姐,现在,姐妹俩则在县城团聚了。考虑到牧民在山上草场的过冬条件很艰苦,政府实行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牧民下山定居,夏季去草场放牧,冬季在楼房里安居。杜秀兰也在县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能经常和姐姐一起唱歌。

现在,两位老人的儿女和孙辈有的在放牧,也有在县城和其他地区工作,孙辈里还出了大学生。她们看着年轻人们忙着上学和工作没空学裕固语,会唱民歌的更少,感到特别着急。

让两位老人欣慰的是,现在她们不仅共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能有机会在县城的裕固族非遗传承中心教孩子们唱民歌。

兰州大学的志愿者在近几年的暑假都会来到县里,帮着老人们组织小学生学习裕固民歌和传统,老人说,“我们把民歌教给孩子们,他们还按着故事情节编成舞蹈,边唱边跳给大家看,真好啊!”

11岁的裕固族小女孩妥薇薇被父母送到非遗传承中心的夏令营。在这里,县里的非遗传承人和大学生们带着孩子唱歌、做民族工艺品、讲述裕固族的历史。孩子们学会了用国际音标拼出来的歌词,也学会了用西部和东部裕固语唱好几首民歌。

“我最爱《西至哈至》,它讲的是裕固族东迁的故事,好听还好学。爸爸带我去草场上看望放牧的大伯,草地又软又密,摔上去也不疼,我还给他们唱了新学的歌,”妥薇薇说,爸爸会说一些裕固语,希望自己能说能唱自己的民族语言。

“大家都喜欢听,原生态的嘛。国家非常关心保护裕固族的民族文化,我们没有文字,要是再不能把语言留下来就太遗憾了。”杜秀英说,现在幼儿园就开设了裕固语班,希望能把民歌教给更多孩子。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