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第四届平凉崆峒文艺奖评奖结果近日已公布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马宇龙 时间/2014-07-30 21:58: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由平凉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第四届崆峒文艺奖评奖结果近日已公布。其中文学类共报送作品66件,符合条件的6类59件,参评作者59人。其中:小说13篇、诗歌24部(首)、散文19部(篇)、散文诗1篇、报告文学1部,文学评论1篇。

由平凉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第四届崆峒文艺奖评奖结果近日已公布。其中文学类共报送作品66件,符合条件的6类59件,参评作者59人。其中:小说13篇、诗歌24部(首)、散文19部(篇)、散文诗1篇、报告文学1部,文学评论1篇。评奖活动在全市文学界的大力支持下,由市作协主持,经过评委公平、公正、认真、细致的评选,经过申报、资格审查、评审,评奖工作圆满落下帷幕。

可以说,本次参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市三年来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是我市文学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从中可以看出平凉文学这三年来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作人数和作品质量有了增长和提高。本届参评人数和作品数量较上一届均有大幅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文学创作势头强,氛围浓,生态好。同时,本届参评作品大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平庸、应景之作不多,申报质量是历届评奖中最高的一次;二是作品题材和体裁比较全面。参评作品囊括了诗歌、散文、散文诗、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涉及工业、农业、教育、政治、宗教等各个领域,从中可以看出我市经济文化建设的巨大进步和人们面对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三是参评作家涵盖面广。参评作家市直及七县区,一部分新发现、新培养的基层作家和业余写作者首次参与评奖。

第四届“平凉崆峒文艺奖”文学组评奖委员会严格按照评奖细则,参考作者创作总体情况、社会公认和相关评价,经终评会议投票,共有18件作品获奖,占参评作品总数的30%。较之于第三届,评选更加严格,对作品的要求更高,新人作家不断涌现。一些70后、80后作家斩获奖项,比如一等奖获得者李满强,二等奖获得者安甲丑、王响流和三等奖获得者王晓燕、陈宝全、石巨福都是70后。可以看出,70后作家正在成长为我市文学创作的中坚。此外一些80后作家也崭露头角,比如三等奖获得者富永杰和任随平。此外,基层作家增多,农民作家首次入选,有13人来自6县机关、企业、学校和乡村,崇信县农民作家杜旭元凭其长篇小说《桐花镇》获二等奖。

纵观所有获奖作品,特色、亮点和优势各有凸显,综合分析,这些作品之所以入选,原因是:一是思想内容贴近时代,关注现实。柏夫的短篇小说《远村》通过一个经过自我努力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告别打工生涯,走上乡镇工作岗位,在扶贫包村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尴尬、悲剧故事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当下中国面临的留守妇女、民工潮、大学生就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不同步以及基层政权体制等诸多社会问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桐花镇》以上世纪60年代青年农民杜槐子因为时代的“春荒”而失落了自己理想的青春成长展开叙事,把主人公的命运沉浮置于一系列农村社会的大变革中,着力表现其浮沉跌宕和内心执著的坚守。作品的主旨在于,受“春荒”影响下的一代人,他们在填饱自己的肚子之后,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春荒”造成一代人精神的荒芜是任何粮食也无法填充的。二是艺术上精益求精,日臻成熟。有代表性的是李满强的《画梦录》和王响流的《露水点灯》。《画梦录》是诗人李满强的第3部诗集。诗集以创作年代排序,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在诗歌技艺上的不断探索和艺术上不断进步的足迹。诗人深怀爱与怜悯,飞翔在开阔和高远之处和自己的山川河流之中,既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世相和苦涩,又在明净和疏朗之中传递着人性的暖意,西部静宁地域文化的深层美感也蕴含其中;王响流、陈宝全诗集《露水点灯》、《看见》和富永杰的组诗《乡村物语》以干净、凝练的话言,既细致描摹出乡村及现实生活真实面孔,又开掘出面孔之后的灵魂悸动:孤独、忧伤,疼痛与爱。他们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超脱身边生活真实的诗意世界,彰显出平凉诗歌后起之秀的整体优势,他们日渐成熟的诗歌创作,让平凉诗歌的未来充满期待;李新立的散文《归宿不明的她们》抓住流浪女这个鲜见的素材,从生活低处、向尘埃中以笔为刃,剖开生活的真相,探求生命的意义,在平凉散文后劲不足的整体背景下,优势凸显。三是着力挖掘本土文化,赋予地域特色。除了《桐花镇》之外,已届古稀之年的孔晓风和马文瑛夫妇历时三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龙河的雷声》真实地反映了陇东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10年的历史,歌颂坚贞与友善,抨击特殊时代的扭曲人性,故事曲折复杂,可读性强,也是着力表现本土文化、纯朴民俗民风和回汉民族团结和谐的不可多得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获得二等奖的何小龙的叙事长诗《丰碑颂》为本土作者在选材方面提供了借鉴,作品以庄浪梯田为素材,以质朴、深情的语言讴歌了几代人战天斗地、与自然、与命运搏斗的感人事迹,对于宣传庄浪精神、弘扬正能量,鼓舞平凉人民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石巨福的散文集《闲适之居》和车俊的诗集《燃烧的玫瑰》从小处着眼,立足身边,深入生活,抒写了华亭本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情趣和喜怒哀乐,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在本土文化的推广、煤炭文化的开掘和诗意关注方面具有一定的担当和引领作用。四题材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呈现多样化。在获奖作品中,王韶华的《散文品美》是惟一一部参评的文学评论,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鲜明地提出散文审美品格建构的观点,主张“品美”说,强调散文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方法,是作者八十年代初就开始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教育实践的最终成果;任随平的《村庄笔记》是惟一获奖的散文诗,其以“低处写作”的姿态和平视而温情的眼光,以乡村生活为抒写对象,明晰阳光般叙述语言,充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悲悯的情怀、爱和理解;《师榕诗选》是师榕多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风格轻盈,意象清新,其中不乏锦句佳构;王爱生的散文集《心灵的烛光》从日常生活中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人和事,作品深怀爱意,散发着日常生活的平和之美与不乏童真心灵的宁静光芒。在获奖小说中,《双堡山》、《周家情事》和《艰难的爱》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小说类型。赵亮的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语言轻快、诙谐,人物个性鲜明,灵魂开掘到位,具有很强可读性。安甲丑的长篇小说《双堡山》格调沉重,情节曲折,细节描写精细,地域色彩浓郁,在我市长篇小说创作中值得一提。王晓燕的中篇小说《艰难的爱》叙事轻灵诡异,注重内审和情绪流动的个性化叙事,对于故事之外的内涵和思想走向开拓出无限可能的空间,展示出女性作者独具的文学观念、文字感觉和对文字游刃有余的操控能力。

本次评奖阶段性地对平凉文学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摸底和整合,评奖活动也成为扶持新人、推动平凉文学良性发展的平台和途径。当然,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我市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初选过程中,评委都谈到,参评和获奖作品中,对于平凉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或者说平凉特色不太鲜明,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有冲击力的文学队伍还需要继续努力;同时,在继承优秀历史传统、传承平凉文化方面作出努力的作品还较少,有些作者功利心强,出版的书籍粗制滥造。好多作品未能入选,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一些非文学的或者搜集整理的非创作类作品,比如民俗、曲艺、新闻类等等在初选时就未能入围;二是不符合发表或出版要求。要么非正式出版,要么出版、发表层次低,要么属于未面世作品;三是作品思想内容格调不高,不符合时代精神,与评奖要求距离差距较大;四是为了照顾、扶掖新人,依据评奖原则,对连续几届获得该奖的中老年作家,以及一些创作时间较长的作家作品,在评奖中更看重于其创新与突破,而不是单纯以量来取决等次。

目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凉文化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希望平凉的广大作者能够戒骄戒躁,不卑不馁,本着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对艺术敬畏、探索的精神,摈弃功利心,放下逐名欲,沉入生活,立足平凉,埋头写作,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精品树立起平凉文学的闪亮品牌,在我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中展现良好的形象,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