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
石刻《一猫降四鼠》
谈家大院近年来声名鹊起
寂静的栗子坪
谈家大院外的菩提老树
康县谈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典型的陇南南部四合院结构民居。风格古朴,装饰精美。它也是甘肃省保存较少的穿斗式结构建筑之一。
古民居散发着斑斓古意,让我们感觉时光在某个节点停了下来
记者从康县县城出发,前往西南方向30公里的豆坝乡栗子坪村,寻访一座清代的民居——谈家大院。
一路上丝丝小雨飘落,车窗被洗得纤尘不落,沿途黑瓦白墙的村落在山、水、绿树的掩映下,水墨画的质感跃然而出,如此新鲜的诗意的美,让人像是喝了当地的“二脑壳”酒,陷入了微醺的状态。
山间公路随河道曲折,蜿蜒挺进深山,到了栗子坪村,公路边一座风貌犹存的古民居散发着斑斓古意。
说到“大院”,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高耸直立的牌楼,古朴典雅的屋瓦,精美繁复的木雕……这景象来自我参观过的天水市著名明清建筑南北宅子。同行的康县文联主席李永康说,南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胡忻那可都是明朝权倾一时的大官,我们所去的谈家大院的创建者只不过是清代嘉庆年间富贵还乡的生意人,从私宅的规模和气势上说,两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但谈家大院却也有它的独特韵味,需要每一个参观的人细细品鉴揣摩。
栗子坪村在以前一定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的地表起伏相对较大,河谷狭窄,村子周边的山峦一概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看看采访车上的海拔表,栗子坪的海拔1300多米。好在一条路面极好的乡间柏油公路把方便送到了大山深处,
在公路一旁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块雨迹斑斑的墓碑,这也许与谈家大院有关呢!攀爬到山坡上,仔细辨认碑文,李永康说,这就是谈家大院最早的主人谈家政夫妇合葬墓的墓碑,按照碑文记载,嘉庆年间,谈家政从锣潭河(今武都洛塘)与夫人两人搬迁到康县豆坝乡栗子坪,用手中的积蓄完成了这座深宅大院。
谈家政于咸丰三年(1853)去世,享年71岁。自此,谈家大院一直由他的直系子孙世代居住。
谈家大院深藏于康县的深山中,大概这就是这座院落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历经两百多年时光,如今的谈家大院所在地栗子坪村依然是谈家子孙生活的地方,时间在这里留下了磨蚀的印记,却永远带不走家的温暖和凝聚力。
房内的光线显得昏暗清静,让人揣测几百年前的主人到此幽居的心境
记者一开始看到的老房子正是谈家大院的正房。我们寻找它的正门,却没有找到想象中的高大的门楼和镶满铜钉的大门,只是在院落的四角记者发现分别开着四个两两相对的小门可进入院内,每一个门两人并排而入都显得困难,但走进去便豁然开朗,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两侧横屋一字排开,耳门、廊道与院中的建筑相通,正房、耳房、厢房和倒座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鳞鳞瓦楞上生着苍苔,无不显出古朴的气息。谈家大院所有的建筑都是雕花窗户,透雕着鸟兽、花卉。房内的光线显得昏暗清静,让人揣测几百年前的主人到此幽居的心境。
李永康说,谈家大院具有康县民居体现农家生活的诸多共性,但该建筑的雕梁画栋、刻石镶砖的装饰艺术又让人想到典型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
先看它的正房,位于大院中轴线北端,坐北向南,从它高达1.5米的台明(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就能看出它在布局上的核心位置。从堂屋外的廊道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步测,它东西长二十米多,南北宽九米多。面阔五间,通面阔约二十米;进深两间,前出廊,通进深近八米。整体呈长方形。大木构架为7檩6步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式结构。屋面为合瓦屋面,施扁担脊,无正吻(正吻,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台明为青石包砌,台帮由15块石雕砌筑,通高1.5米。
而两边的厢房位于院内东、西两侧,它的台明仅高0.4米左右。厢房的南北长近十四米,东西宽七米多一点。面阔三间,通面阔近十三米;进深两间,前出廊,通进近六米。大木构架也是7檩6步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式结构。屋面为合瓦屋面,施扁担脊,无正吻。沿着正屋边的石阶直接可以登上厢房阁楼的木质过道。斜倚着栏杆,看到雨珠从檐瓦上一滴滴掉落,感觉到时光在某个节点停了下来。
位于谈家大院中轴线南端正对着堂屋的房子,在古建筑中亦有个专有名词描绘它——倒座。明间和次间扇门上的高浮雕精美异常,只是有两幅不知为何被铲除了,非常可惜。
为保护古民居,谈家的后人搬离了老宅,从近乎冷清的静寂中,想象到它昔日浓厚的生活气息。劳作归来的男人总要坐在上面少憩;倚杖看屋的老人常常坐在石礅上静养,和着猫儿狗儿含饴弄孙;初为人母的少妇也喜欢坐在门前石礅上,一边和人说着生活中的琐事,一边哄着襁褓中的孩子睡觉……
菩提古树的意味和谈家大院结合在一起,竟是如此的完美
站在青石铺地的院子中央,视线很快被正房走廊台帮上镶嵌的石刻所吸引,这才是谈家大院最绝的地方。这些长度不等、宽度均为0.6米的石刻,石刻共15块,分为上下两排,上7块下8块。每排各有13个刻有动物、花卉的图案。
石刻中的祥瑞动物也被进行了生活化处理,周围配有树木花鸟,不仅使其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而且动物之间又相互呼应,使画面布局完整,也避免了神秘与荒诞气息,富有生动自然的艺术情趣。谈家大院石雕中这类题材占有较大比例,上、下两层中就有6幅这种类型的作品。
未料到充满文人气息的花鸟题材,也出现在谈家大院的石刻里。比如上层第6幅就描绘了夏天野外的景色,以荷花和野鸭为描绘内容,小河中荷花茂盛,水流湍急,一只野鸭嘴里叼着小鱼游向岸边,而岸上的一只小野鸭嗷嗷待哺,另一只则回头整理羽毛,空中一只正翩翩飞来,相互呼应,情态逼真生动。整个画面表现出夏天山野昂然的意趣,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中自然和谐的意趣。
驱邪除害的动物题材既有祈求五谷丰登、驱邪除害的功利色彩,也注重画面的情节性和趣味性。下层第12幅描绘老鼠的天敌猫抓老鼠的场景,题目为“一猫降四鼠”,猫口中叼着一只老鼠,爪子踩着两只老鼠,另一只被猫吓得四爪朝天,狼狈不堪。动物的造型生动准确,构思巧妙,主题突出,并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使画面的情节富有戏剧色彩,而周围则以盆花为背景,突出了环境的真实性,也使画面富有浪漫色彩和生活情趣。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谐音双关”花鸟题材在谈家大院石刻中也得到完美表现。这是民间艺术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方法,即将花卉和动物进行有机搭配,在主题方面形成巧妙的寓意,即借形寓意。猴子和马组合形成“马上封侯”;莲花和鱼组合形成“连年有余”;蝙蝠、鹿和松树组合形成“福禄寿”,三只鹭鸶代表“三思而后行”等。如上层第7幅为锦鸡和牡丹组合,取“富贵吉祥”的含义,而且花鸟造型逼真生动,穿插有序,顾盼有情,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技巧和巧妙的构思。
从倒座旁边左侧的小门而出,就看到一棵硕大的老树矗立在老屋边,它的浓荫遮蔽天日,问村中的老人,说是菩提树。它弯弯曲曲的根状枝节错落有致地紧紧依附着粗大的树干,倒像是一件经过加工的艺术品,但它是天然的,没有人工的矫揉与造作,只有苍劲与古朴,它的意味和谈家大院结合在一起,竟是如此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