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汉简书法以民间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古文字的改造,开启了后世的草、行、楷书,一直影响到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书法创作;1800年前,敦煌书法家、草圣张芝创立的草书,则是汉字第一次超越了书写功能而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抽象艺术——书法,连书圣王羲之都对张芝谦让三分;中古时期连续7个世纪的5万卷敦煌写经,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书法隶变完成后向唐楷过渡的全过程,是中国书法最丰富的基因库。
然而长期以来,敦煌书法始终湮没在莫高窟巨大的背影下,学界研究者寥寥无几,而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敦煌书法为何物。这与敦煌书法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崇高地位极不相称。
敦煌地处偏僻,远离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许多人认为那里的文化可能就像它的地貌一样荒凉。其实不然,在汉武帝征服匈奴,打通丝绸之路之后,一直到明代关闭嘉峪关,中国封建社会全面走向没落之前的1000多年间,敦煌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留下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文化遗产。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但其发展演变的几个关键的节点是在敦煌完成的。比如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里程碑——敦煌汉简;比如创立了今草书的草圣张芝和索靖;而藏经洞保存了10多个朝代、长达7个世纪的5万多件书法原作,是中国书法最庞大的历史档案,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也恰好证明了敦煌是中国书法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书法史上是楷书在前,草书在后,这就导致很多人练习书法也严格遵从这个顺序。但在敦煌马圈湾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汉简上已经出现了章草,而当时并没有楷书字体。这就说明草书在前,后来才演变出了行书、楷书,这个在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现,给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类似的很多学术问题,都在敦煌书法研究中不攻自破。无论是不是书法家,只要面对敦煌书法遗墨,就会发觉,那些发黄的木简和纸片上留下的线条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墨香,那美妙绝伦的墨迹依然在跳动,它能让浮躁的心静下来,让学书者的目光越过喧哗的街市,打开一个属于心灵的清澈高远的书卷世界。那些遥远年代的有名的或无名的大师们,竟然会穿越时空,与学书者心灵相通、血脉相连。
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掌纹,是中国文化的命脉。在融入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电脑代替了纸和笔,汉字书写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提笔忘字,中国汉字、中国书法面临空前的危机。文化部部长蔡武撰文说,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低俗伪劣浅薄货色泛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西强中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以至于我们丧失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与我们的经济实力和文明古国地位极不相符。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树立中国文化的自信,继承和弘扬书法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常常想:一个丧失了民族自信、文化根基的民族,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把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弃之一旁去拥抱世界时,这个世界会给我们一张怎样冷漠的脸?
所以,敦煌书法不能一直埋在西北的流沙里,它应该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要让所有写书法的和不写书法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先祖曾经有过多么惊世骇俗的创造,多么畅快淋漓的表达,多么高贵优雅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