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高红玉新作《天边映出月牙泉》:讲述文学的灵性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赵武明 时间/2014-08-07 12:54:0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坚守是一种希冀,传神的文字是一种心灵呢喃。因为文字是心灵深处最真实东西的流淌,折射着思想的痕迹。好的文字往往是直抵心灵深处那隅幽静的港湾,让人感受那一种石子落入潋滟湖水中荡起的涟漪向四周开散的心动。

 

 

坚守是一种希冀,传神的文字是一种心灵呢喃。因为文字是心灵深处最真实东西的流淌,折射着思想的痕迹。好的文字往往是直抵心灵深处那隅幽静的港湾,让人感受那一种石子落入潋滟湖水中荡起的涟漪向四周开散的心动。感怀之余又有种种积极向上的情愫,于平淡中点燃人生奋进的激情和磨砺出文学的灵性。手头高红玉的新作《天边映出月牙泉》就衍生着静水深流的悸动。由于白天繁忙无暇,只好在夜深人静时在细读。每看一页,心潮澎湃,眼前就会倏然豁亮。

面对这个变化莫测的极度现象化的时代,作家都需要一点定力。这种定力是心灵的内省、语言的锤炼和良知的在场,而不是规避和冷漠。作为一种灵与肉同源的艺术,文学同时向内、向外。当文学作品离地万里,凌空蹈虚时,不要忘了它的另一维度恰恰是——掘地三尺,立足于此。

博尔赫斯说,我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一个作者。当一个作家选择写作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他同样选择了阅读为人生的基本所需。高红玉正是循着这条线一路走来。一条路究竟有多长?高红玉用心丈量。如果说写作是一棵树,必定林叶纷披,繁茂深秀,花苞芬芳,果实肥硕。微风过处,绿肥红瘦隐现。也有鸟鸣,让人不禁循声去找枝叶掩映下某处神秘的巢。《天边映出月牙泉》的写作折射着的人性光芒。这些,沉潜生活河流底部,潮汐过后,留下一地凌乱的碎片,真实而触目,让人惊讶不已。这便是她写作的意境与情思。

时代是衍生艺术的催化剂。一般说来,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作品,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平庸的时代产生平庸的作品,文学到了今天,无论是创作、阅读还是评奖,都不再是让社会极力关注的话题。在创作中,要拿出我们人格的力量,敢于直面现实,正视人生,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让一本书直达心灵,让所写的每颗字,每篇文章都要让读者有所发现和受益,彰显文学的灵性,感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文学的灵性,更多的是一种净化,净化灵魂和笔下流淌的文字。一个作家,当其真正拥有主题性的写作,自由才能产生,才能拥有智慧,去折射世界。一个作家,最想书写的是一种岁月毁不掉的存在和价值。文学是最能体现人类创造力的,有着安详与睿智的本真,高红玉的文字空灵、聪颖、清新,有势如破竹的语感。透过她的文字,你能感知对生命的多重体味,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思辨。她的笔端总是流淌着一股温情、一种诗意。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是一种境界。风格是人格魅力的体现,高红玉的文字看上去朴素,实际上有一种穿透力,像针一样挑开心扉,带来惊痛,同时也带来阅读的快感。没有声嘶力竭的笔法,但有着让人喜欢的锐利和大气,有着像油画一样浓郁的色调感和看得到刮刀痕的那种力道感,她用文字留住了土地文化的灵性。

不可否认,文学应该是倡导人心向善的,向美的,而不是教人张扬欲望和宣泄情感的。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而高红玉带走了流水的声音。高红玉深厚的文字功底,如心灵鸡汤,缱绻深邃,开启心智,兀自盛开。作家的使命,就是所有秘密的解析者。将其中黑暗、光明、杂色的各种元素破析后,寻求冲破黑夜飞向朝霞之道。诗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气质,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表现出来,都能体现内在的光芒。高红玉的写作把非理性注入多层面的写作中,具备了生活的完全性和饱满性。文学的力量,我认为应该有揭示和呈现的部分。高红玉身处丝绸之路,莫高窟艺术之巅的小城,兀自思索独辟蹊径的写作,走出了一条非常之道。因为在陇原大地,这个面朝黄土的地域,太需要适宜的想象和别样的写作了。因为,我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平静的幸福和人性的拷问。

罗兰·巴尔特说,让意象在一条毫不相干的线索上各自发光。深入地阅读,我们不由得发现,《天边映出月牙泉》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滴泪、一滴血、一段梦和灵魂的惊醒,其间必然充满沉思、向往,深入人心和现实存在的皈依。这是生命内在的视野,是一种经历、体验,更是一种沧桑的总结。在总结中发展,开阔新的思忖与启示。高红玉在追问自然、追问友情、追问亲情、追问灵魂的脚步……因此,她的作品才有了厚重感和耐读性。里尔克说,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的渺小,这个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时间与现实的双重利刃让高红玉的作品有了坚韧,不再有奋进的鼓点。她的作品虽有朴实,但少了诗词的意境,更注重的细节抒写。突围内心的纠结,才能打开作者的开阔与悠远,才能打开写作的绵密,写出自己的风格。

正是因为理性与活力、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作品才能有厚度和高度,真正可谓艺术性与大众化的标本式同构。一个述说不出本真时代性情、本真社会况味,或者干脆就无法让文字、让故事、让书写文本灵动起来、疏朗起来、开阔起来的创作者,其格调和“艺术”品性的纯粹度、现实价值是很让人生疑的。目前,“纯文学”日益“自恋”并被不断边缘化和疏离化的当下,写作成为一种坚守抑或是一种精神的皈依。但,文学的力量在于责任和美,催促着文字书写者行进的脚步,高红玉便是其中的一员。

文字的灵性,首先是超越,总能在瞬间撕破阴霾和厚重的天空。高红玉在创作中,着重语言有浑然天成的美,不妖冶、不粉饰、不故作姿态,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静寂生长,兀自繁华,把根扎向思想的深处,用杆撑起四季的风景。世界依然喧嚣,高红玉只求独守和开拓内心的净地——文字。它是上天赐予众生的眼睛,总能在红尘万丈里窥得般若、澄澈和慈悲。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作家必须忠于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少了这些永恒的真实情感,任何故事必然是昙花一现,难以久存。我坚持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简洁的明白的,不同的作家,创作手法有所不同,对作品的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创作的第一感觉应是震撼。如今,即使大浪滔天或泥沙俱下,作家都必须保持骨子里的清澈力量,这是语言和现实,写作和抱负对作家的一致要求。高红玉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期望她能坚守直到永远。

文学有道。此道能让人生进入一种空明静谧之境。文则静,文则智。静可以内敛葳蕤,智可以心怀明澈,而达到善美之境地,并获得身心享受。舒卷在手,文若在心。于是,便有了江上数青峰,心随文华走的意境了,那便是一种守真、养善、藏美的力量了。高红玉迷恋文字,是因为她对高贵的灵魂有着莫大的好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一贯认为,思考是启迪人生的一剂“良药”。因此,在创作中多思考一番,思考会衍生人生的境界,文字才会有力量,作品才具穿透力。文学的灵性,才能由此衍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