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民间乞巧活动侧记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韩县银 张美乐 陈晓旭 王芳 时间/2014-08-08 11:32:4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每逢盛夏来临,西汉水上游的西和、礼县一带便会沉浸在一片忙碌和欢乐之中,一场属于女性的盛会——乞巧女儿节在众人翘首以盼中如期而至。

每逢盛夏来临,西汉水上游的西和、礼县一带便会沉浸在一片忙碌和欢乐之中,一场属于女性的盛会——乞巧女儿节在众人翘首以盼中如期而至。

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开始,至七月初七夜结束。在这七天八夜里,各乞巧点上至老人,下到小孩,载歌载舞,尽情狂欢。

虔诚期盼欢乐迎巧

“三张黄裱一刀纸,我给巧娘娘搭桥子。三刀黄裱一对蜡,手襻的红绳把桥搭。巧娘娘穿的绣花鞋,天桥那边走着来……”

7月26日(农历六月三十)晚,碧波荡漾的晚霞湖畔,亘古不变的千年旋律再次响起,乞巧姑娘们手抬“巧娘娘”像、捧着香盘,开始举行隆重的迎巧仪式。

近看,姑娘们身着崭新衣服,脸上绘着淡淡的妆容,在“巧娘娘”像前,虔诚跪拜,真心祈祷,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巧娘娘”的到来。

“在我们当地,‘巧娘娘’说的就是善织‘云锦天衣’的织女。她是聪慧灵巧的化身,是女孩子崇拜和向往的神灵。”对乞巧文化颇有研究的姜席镇姜窑村老师姜克尚说道。

据他介绍,每当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来临,有心参加乞巧的女孩子便早早着手准备,选址、联络、练歌、备装、生巧芽、请巧、造巧等,每项准备工作都扎扎实实的开展。

“最早的话,大概在农历五月底就开始坐巧选址了。”姜克尚说,女孩子们积极、细心的准备,就是为了迎接这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节。

“在节日期间,我们可以尽情地歌唱,尽情地舞蹈,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巧娘娘’祈求,请她保佑我们聪慧灵巧,婚姻如愿,生活幸福。”巧头儿周帆告诉记者,今年的乞巧节,她已期盼许久。

和周帆一样迫切期待乞巧节的,还有她身后60余名放声歌唱的乞巧姑娘。“一对鸭子一对鹅,我把巧娘娘接过河。一根香,两根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一根绳,两根绳,我把巧娘娘接进门……”

欢快的歌声,在万籁俱寂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脆、嘹亮。

这一晚,深情优美的迎巧歌声还回荡在了包括西和县长道镇、姜席镇、十里乡和礼县祁山乡、永兴乡等在内的15个乡镇116个村。

这一晚,西和、礼县共208支乞巧队伍迎到了属于各自的“巧娘娘”。

载歌载舞全程相伴

“这几天,因为乞巧活动,家里很热闹。”礼县祁山乡西汉村坐巧人家陈晓美乐呵呵地说。

据她介绍,从六月三十晚上开始,歌声与舞蹈便一直伴随着乞巧的各项程式。乞巧的姑娘们除了虔诚的祭拜和祈祷外,她们用一首首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乞巧歌曲传达着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她们还自编舞蹈,让整个乞巧活动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从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到卜巧、送巧,每个程式都有各自相适应的歌与舞,特别是作为乞巧过程中最基本的娱巧活动,歌舞更是必不可少。

陈晓美说,娱巧时,乞巧的姑娘们个个儿衣着靓丽,手持纸扇,齐聚在她家院子里,从白天直至深夜,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载歌载舞。她们尽情地挥洒热情,用自己最动听的歌喉、最美妙的舞姿和最精彩的表演,阐释着对乞巧的理解、对生活的期盼和对女儿梦的强烈追求。可以说,乞巧节是她们一年一度难得的欢乐时光。

《夸巧娘》、《十炉香》、《万华灯》、《十二个月》、《追渔》、《十绣》、《梅花点灯》……乞巧活动现场,乞巧姑娘们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声歌唱,歌声荡漾夜空,或清脆悦耳,或轻柔深情,或低婉深沉。放眼望去,乞巧祭神的阵容蔚为壮观,整个坐巧人家的院子洋溢着庄严而热烈的气氛。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村民,把院子挤得满满当当。

“好多来自本村、外村的村民除了观看乞巧活动之外,还有人前来祭拜‘巧娘娘’。这几天,无论是表演哪个乞巧程式,我们家院子里总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陈晓美的丈夫补充说道。可以说,“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是这几天陈晓美家最真实的写照。

“这些原生态的乞巧民俗歌曲,让人震惊。乞巧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她们的拿手好戏,她们用最原生态的乡音、最质朴的情感唱出了乞巧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位专门来采风的摄影专家情不自禁地说道。

据悉,西和县、礼县除了208支乞巧队伍参加活动外,还有近万人也参与了乞巧活动。几日来,乞巧队伍共演出280余场次,观看群众约8万人。

依依不舍悲伤送别

歌舞相伴,转眼间,已是七月初七,乞巧姑娘们迎来了与“巧娘娘”最后欢聚的时间。

这一天,乞巧姑娘们早早地起床,梳妆打扮,相聚在坐巧人家。

“七月初七是乞巧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乞巧活动达到高潮的一天。”西和县乞巧民俗专家杨克栋老人告诉记者,这一天,基本上每支乞巧队伍都要举行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供馔、照瓣卜巧、送巧等多项仪式。

时间虽还早,但在西和县十里乡九眼泉、姜席镇晚霞湖等祈神迎水的理想地点,只见服饰各异的乞巧队伍带着汲水的器具,唱着《迎水歌》,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迎回去的水要及时倒进盆里,在阳光下曝晒,到傍晚的时候就可以举行照瓣卜巧了。”杨克栋老人说,卜巧其实是乞巧姑娘们最期待又感觉忐忑的环节,因为通过卜巧可以预知乞巧姑娘的巧拙、祸福。

“我的照出来是梅花”、“我的是针线,表示心灵手巧”……迎水结束后,针线卜巧、巧饭会餐、供馔等各项仪式接踵而来,照瓣卜巧也在夜幕降临时隆重举行。和其他乞巧点一样,姜席镇姜窑村的乞巧姑娘们正围在白釉碗的四周,屏声静气,等待卜巧结果。

一个、两个、三个……当60余位姑娘一一卜问结束时,时间已向前迈了一大步。深夜时分,大家迎来了乞巧活动最后的环节——送巧。

“白手巾绣的牡丹花,巧娘娘走家我咋家?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害怕桥拆了没渡船。有心把巧娘娘留两天,害怕走迟了天门关……”当忧伤的歌声响起,离别的气息开始蔓延在乞巧队伍的四周。

在巧头儿的带领下,乞巧姑娘们默默地跟着“巧娘娘”缓缓走出坐巧人家,到达原来迎巧的地点,祭拜、歌唱。最后,当火焰燃起,“巧娘娘”像被一点点吞没时,乞巧姑娘们开始放声哭泣。

“白手巾绣的芍药花,巧娘娘一走想死家。白手巾绣的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等到明年七月一,头顶香盘再迎你……”

歌声和哭泣声一起响起,悲伤环绕在晚霞湖畔久久不散。至此,为期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全部结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