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14年6月,承载几代文学陇军光荣与梦想的甘肃大型文学丛书—《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问世,引起文学界的热捧;8月11日,我省作家叶舟获得“鲁迅文学奖”这一殊荣,填补了甘肃作家在鲁迅文学奖小说领域中的空白……在甘肃文学引起全国文坛关注的今天,请跟随本报“甘肃文坛扫描”系列稿件,一起细细品味甘肃文坛多年来的发展,梳理甘肃文学发展的脉络,展望甘肃文学的明天。
在中国,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到达第三十个年头,有“三十而立”的说法。人如此,事物亦如此。屈指算来,成立于上世纪1984年7月1日的甘肃省文学院前身——甘肃省文联文学专业创作组,至今已30个年头了。
“三十而立”,对于甘肃省文学院来说,应该是一个充满自信的表白。《天马横空——甘肃文学八骏图文志》,以及与其相伴梓行由第三届“小说八骏”、首届“诗歌八骏”16位作家、诗人精品单行本组成的《甘肃文学八骏作品典藏》丛书,正是甘肃省文学院这一自信表白的有力注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在中国文坛上,甘肃文学一直是一块很有注意力的文学热土。“甘肃文学八骏”也正是新时期甘肃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后 我省作家创作迎来井喷
1977年前,我省活跃的大批作家赵燕翼、曹杰、何岳、清波、郑重、王家达、金吉泰先后有小说发表,他们的小说创造为营造甘肃的小说创作范围、积累创作经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略显遗憾的是,在此之前,甘肃还没有长篇小说出版过。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省作家的创作迎来了井喷阶段,有一些短篇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一些还被权威性选刊刊载并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同时,长篇小说创作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何岳的《三军过后》、潘竟万的《丝路风云》、赵启强的《扎西梅朵》、邵振国的《月牙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号称“中国四大名编”之一的原《人民文学》常务副总编崔道怡,曾为新时期文学每年挑选一篇可代表当年全国短篇小说水平的作品,1984年,我省邵振国《麦客》技压群芳,这也是甘肃短篇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张存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甘肃小说创作》中指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甘肃乃至全国的小说都还没有摆脱政治意识、功利意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麦客》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个局面,使甘肃的小说创造回到了小说本身,回到了本土性。
同年,王家达的中篇小说《清凌凌的黄河水》发表在《当代》杂志上,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黑店》《西凉曲》《寂寞山庄》等作品。新世纪以后,王家达以甘肃作家之笔书写敦煌,书就了名震四海的长篇报告文学《敦煌之恋》,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正如著名学者雷达所说:“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感人的部分,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献给祖国和整个人类的最圣洁的礼品。”
90年代 “凉州军团”搅热文学创作版图
“甘肃文学真正的声音来自新世纪,其气势犹如上世纪90年代初扬起的那场沙尘暴。那场沙尘暴起自凉州以北,而甘肃文坛新世纪初杀出的第一匹黑马就是凉州的雪漠。”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甘肃省著名评论家徐兆寿说。
凉州自汉代起就是囤粮基地,唐时为西安之外的第二大城市,有人说,雪漠的凉州好像并非真正的凉州。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大漠三部曲”后,雪漠突然又抛出了众说纷纭的《西夏咒》。他从自然的地理上升到文化的地脉,意欲揭开凉州的历史一角,而这多来自想象。尽管其先锋的笔触和宗教的诡秘使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但作者的抱负不言而喻。
新世纪以来,甘肃作家群中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凉州籍人占了不少。除了雪漠的“大漠系列”外,史胜荣的“高校系列小说”都曾在全国有过不小的影响。叶舟、古马的诗歌以其新边塞诗和民歌体的特征备受关注。还有写官场小说的唐达天、许开祯,凉州雄风再起,引得有人以“凉州军团”来命名这支队伍。
作为世界文化宝库的敦煌,给了甘肃作家们丰厚的写作资源,对于甘肃作家来说,书写敦煌,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本土文化优势,除了上世纪90年代,王家达创作的《敦煌之恋》外,新世纪以来,诗人叶舟的《大敦煌》和作家冯玉雷的“敦煌”系列小说,以先锋的笔触进行书写和想象,都算得上是精品。
同一时期,西部九十年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的马步升被我国著名评论家雷达誉为“一位具有广博的文学修养和多方面能力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研究者,他为我们奉献过一批好读、构思巧妙、不乏文化底蕴的中短篇小说。他的艺术思考落实在了每一个精致的小说情节中。”他在200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哈一刀》至今让读者们记忆尤深。
可以说,甘肃作家们在90年代不断开拓了甘肃的小说创作版图,这为新世纪甘肃组建文学品牌“甘肃小说八骏”打了一个坚实的文学创作基础,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新世纪 文学一直活着,作家始终存在
甘肃省文学院院长、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凯说,三年一轮换的“甘肃文学八骏”,是推举我省优秀青年作家的重要平台,但它既是平台又是擂台,作家们必须靠实力才能进入。第一届“甘肃小说八骏”于2005年组建,当时的小说八骏是王新军、张存学、阎强国、雪漠、马步升、叶舟、史生荣、和军校。
“在中国文坛上,甘肃文学一直是一块很有注意力的文学热土。从2005年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上海之旅研讨会、不定期的诗歌之夜、甘肃诗会、首届专栏作家评选,这一系列重大活动在中国文坛引起了大家广泛、持续的关注,产生了很大反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接受采访时坦言。
《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开卷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一个很物质的时代,文学有可能像一个民族的血液一样奔腾潜流,但绝对不会消失。这应该是一个铁的定律。在‘甘肃文学八骏’还没有出现之前,有论者说甘肃文学已接近当代中国文学的临界点,那么‘甘肃文学八骏’的奔腾而出,则标志着甘肃文学已驰越了这一困扰几代甘肃作家文学理想的精神焦虑。因此,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21世纪初甘肃的文化进程中,文学一直活着,作家始终存在。”
但在徐兆寿看来,除了邵振国、雪漠、杨显惠、娜夜等少数有明显美学特征的作家外,大部分作家在国内读者面前还是模糊的。分布在丝绸之路和黄河两带上的那些或明或暗的艺术之星也在焦虑地锤炼技艺,等待命运之神的垂青。如何使甘肃文学腾飞得更远,如何捧出伟大的艺术,这些应该成为甘肃作家群着力思考的问题。
诊脉:深挖丝绸之路和黄河两大宝藏
随着小说八骏的声名鹊起,甘肃省“诗歌八骏”和“儿童文学八骏”两个方阵也开始接力跑,对于他亲手打造的文学品牌,高凯显得非常清醒。“小说八骏本该今年9月换届,但因为还没有成长起来足够与之打擂的青年小说家,我们打算让‘小说八骏’就此终结定格。”
“小说八骏”这个品牌将暂时终结,但甘肃文坛的发展还在继续。
“我们存在文学大家缺乏、领军人才匮乏的现状,这也导致甘肃作家在全国文坛的影响较弱,不利于甘肃文学人才的成长。希望甘肃文坛多形式、多途径地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充分关心体制外作家、网络作家的成长,给青年文学人才提供更加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使我们的文学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黄选平的意见一语中的,他谈到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新文学样式之间的交流、沟通。
“相对来讲,甘肃作家从上世纪以来一直在充当学徒。魔幻现实主义流行,甘肃作家也魔幻;先锋派和口语派盛行,甘肃也会有诗人立于潮头;海子诗和纯诗被模仿之时,甘肃诗人首当其冲;乡土叙事和家族小说成为主流时,甘肃作家也蜂拥而上。甘肃的作家很少有过文学的自信。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不擅长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审视足下的土地,潮流性的写作太盛。丝绸之路文明和黄河文明这两个大宝藏,甘肃作家挖得很少,挖得深的更少,所以不能接地气、通灵气。但是,从大的文化范畴来看,甘肃作家只有深挖这两大宝藏,再用时代之炉烘烤、锻造,不跟风、不焦虑,必将有与马踏飞燕相媲美的艺术瑰宝问世。”徐兆寿如是说。
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的会长雷达说,甘肃在某种程度对外宣传方面,有点弱势,自我宣传做得还不够。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面应该更宽泛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