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行走甘肃玉帛之路:一次文化再发现之旅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雷媛 时间/2014-08-14 11:47:2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从兰州出发,绵延4300多公里的征途上,围绕史前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而进行的探索和发现贯穿始终,为期两周的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学者断言:这是自周穆王和张骞以来,第三次官方派出的西玉东输实地考察团,其所探索和发现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一次重走“玉帛之路”,不是一次单纯的行走。

从兰州出发,绵延4300多公里的征途上,围绕史前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而进行的探索和发现贯穿始终,为期两周的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

有学者断言:这是自周穆王和张骞以来,第三次官方派出的西玉东输实地考察团,其所探索和发现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路向西

七月流火。

车过乌鞘岭时,冯玉雷感到了一丝凉意。车窗外,满目葱绿。拿起手机,连拍几张后,冯玉雷把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里。2009年以来,写长篇小说《野马,尘埃》时,作为作家的冯玉雷长年累月地在河西走廊遨游,没想到,在小说即将出版之际,他又带领一个由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叶舒宪,考古学家刘学堂,收藏家刘歧江,人类学博士安琪等十多人组成的考察团热火朝天穿越河西走廊。

这一天是7月13日,“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团”从兰州出发后一路向西,几小时后抵达了民勤。

冯玉雷现为《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他是此次考察活动的发起人。“近年来,著名学者叶舒宪、易华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和田野考察,认为华夏文明的‘DNA’就存在于影响至今却被人们长久忽视的玉文化中。尤其是得名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齐家文化。”冯玉雷说他们此次行走的4300多公里,主要围绕齐家文化遗址进行考察。

沿民勤、武威、山丹、民乐、张掖、高台、玉门、瓜州一线,深入民勤三角城、沙井子柳湖墩、罗什塔,山丹峡口古城、四坝遗址,民乐东灰山、西灰山遗址,西城驿遗址,高台地埂坡遗址,玉门火烧沟遗址等地。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将冯玉雷他们的这一次“玉帛之路”评价为“是对齐家文化的一次再发现之旅”。

因为致力于齐家文化与夏之关联的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华近几年来常在西北走动,这一次多学科学者集体考察机会,于他而言不仅难得,更是大有获益。“业界,夏朝或夏国位于西北几成定论。甘肃一些地方学者的研究,有许多不约而同之处,也是有力的证明。这一次在临夏见到的马志勇就收集了大量资料证明临夏是大夏文化核心区。我们俩一见如故,无保留地交换了心得和资料。眼下马志勇已完成了一部论述大夏文化的书稿。这将促使我更快更好地完成‘齐家华夏说’。”

定西众甫博物馆是一所私人博物馆,是馆长刘歧江于2007年创办的,刘歧江收藏齐家文化玉器已二十多年了。在长期的收藏经历中,刘歧江发现齐家文化玉器中存在很多精美的新疆和田玉制作的玉琮、玉壁、三合玉璧。而每当收藏到这些和田玉质的齐家玉礼器时,刘歧江时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这和田玉远在千里之外,古代先民是如何将它们运送而来?”

对于此,刘歧江曾听到过很多种解释,这一次加入“玉帛之路”,他想听到来自学界专家的解释。

西行至张掖,站在半边坍塌的烽火台边,眺望着黑河和合黎山时,冯玉雷听到了一个故事:几年前,有对青年男女爬上合黎山陡峭山顶的烽火台,却不敢下来,结果饿死了。男的支撑了五天,女的支撑了七天。

故事让考察团的队员们嘘唏不已,大家纷纷做各种猜测。返回驻地的当晚,冯玉雷在他的考察手记里,写下了自己的猜测:“我宁愿相信他们是为了到达最高处,眺望远处的风景。我宁愿相信他们沉醉于眺望中,不知不觉倒下……”这样的文字似有所指,也是,冯玉雷他们的“玉帛之路”,难道不也是为了到达最高处而眺望远处的风景吗?

  意外之获

抵达瓜州后,原定考察路线做了重大调整:敦煌被放弃了,而瓜州的两个小地方——兔葫芦文化遗址和大头山却被“锁定”了。

“原初的路线图设计是根据众所周知的常识拟定的,以敦煌以西的玉门关为考察的最远目标地。在抵达瓜州那天,与当地文物工作者李宏伟等人交流,获益匪浅:当下决定暂不去敦煌‘凑热闹’,而是锁定瓜州的两个新目标。”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叶舒宪看来,瓜州这两个新目标的考察是此行最大的意外收获。

“7月19日的考察让我们意识到瓜州双塔村附近的兔葫芦遗址,对于西玉东输运动有枢纽性意义,并由此引发对游动的玉门关的理论思考。而20日的考察了解到甘肃边地也蕴藏着重要的玉矿资源,其玉质虽然达不到新疆和田玉的优秀精美,其通往中原国家的路线却比新疆和田昆仑山一带要近一千多公里并且更好走。这就使得对西玉东输的玉源方面认识,突破单一的新疆和田玉局限,带来更广阔的思考和研究空间。”

说起此次考察深入过的数十个遗址,叶舒宪印象最深的遗址还是兔葫芦遗址。该遗址位于西玉东输的三岔口位置,通往新疆的两条路线即敦煌道和伊吾道的交会处,这里存在自史前至汉唐元明清各代的文化遗存。“像这样延续数千载而存在的边关要塞文化,十分类似于锁阳城遗址,后者因为留下地上建筑遗迹而名满天下,前者则没有留下地上建筑并已被沙漠沙丘所覆盖,处在不为人知的状态,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叶舒宪说。

踏访大头山——一座古今都不见记录的白玉山的时候,叶舒宪像走入幻境的孩童,不断追梦。

7月20日中午时分,靠着带路者的记忆,叶舒宪一行经过两个小时的车行,追踪着每一个岔道口上的可行途径终于来到一个山口前,于是全体下车步行搜索入山。据说好玉都在山里面。

后来,叶舒宪在考察手记中详细记述了当日寻宝玉的过程:“烈日当头,酷热难挡。西部高原上沙漠的干燥似乎要夺取所有生物体内的一点点水分。用瓜州县县长的话说:此地年降雨量45毫米,年蒸发量3140毫米。就在考察团沿河沟进入大头山中却不见宝玉进退维谷的境况下,犹如神助,我们当下决策:放弃入山打算,抓紧时间反向行走,向着水流曾经淌过的下游方向搜索。走到山下平缓地带,果然逐渐有一些散碎玉石,被冲击到坡地上,俯拾即是。原来在乱石嶙峋的地表上不易找到好的玉石,反倒是在河沟边沙地上,容易看到水流冲刷出来的玉石。大家重新打起精神,分头捡拾起来……”

快要返程的时候,叶舒宪在地上看到一块深褐色的石头,拿铲子挖出来一看,原来是带深褐色表皮的玉石,玉石的里面呈现着白色。不是那种雪白和煞白,而是带一些乳白色的。再顺着地面延伸开去,竟然到处都是带皮色的白玉块。顾不上吃饭,叶舒宪加快速度挖取玉石,用随身携带的布袋装起来。还招呼队友们“快来捡籽料吧,带皮色的小块为好。”话音一落,大家一阵激动,有的放弃食物,加入拾宝的行列;有的还是半信半疑,不停问:那不是石头吗?有价值吗?

“原来《山海经》中所记140座产玉之山中有一少部分山,注明其出产的玉种是‘白玉’。在2004年出版的《山海经文化寻踪》中我们注意到古人对产玉之山的特殊关注,却没有意识到西周以来的白玉崇拜形成,使得中原文明自东周到汉代白玉产品日益发达的情况。若不是这一天的亲身经历,谁会相信《山海经》作者的叙述是不是子虚乌有呢?”从大头山回来,叶舒宪在考察手记中发出了这样的庆幸之叹。

考察成果

在武威,易华发了一篇《救救皇娘娘台遗址》的微信,引起了很大反响。

“据说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采取行动。希望能坏事变成好事。”结束考察已回北京的易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看到遗址被建筑垃圾包围和部分掩盖,却没有任何齐家文化遗迹和文物保护标志的景况,令人心痛。要知道,皇娘娘台遗址作为甘肃三大齐家文化遗址唯一幸存者,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境况意味着齐家文化在甘肃是被严重忽视的。”

易华说,齐家文化由安特生发现并命名,由夏鼐更订了年代,已蜚声国内外。法国白寇琳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齐家文化专著。目前国际考古学界已公认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剑桥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正式将齐家文化列入青铜时代。《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代表了国内考古学界的基本意见,齐家文化是夏商时代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青铜时代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表明二头里文化比原来认可的年代晚了二百多年,表明二里头文化不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边疆地区。最新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

“武威皇娘娘台亦称窦融台、尹夫人台。西汉末年,窦融据河西,政绩卓著,凉州人建祠纪念,称窦融台。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衏的妻子,唐太祖李渊是其七世孙。李渊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遂在尹夫人台的基础上修建了尹台寺,后人遂称尹夫人台为皇娘娘台。此遗址是甘肃近四十年前正式发掘的三大齐家文化遗址之一,1957~1975年曾进行4次系统发掘,住址、窖穴和墓葬齐全,两次在《考古学报》上发表发掘报告,是齐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出土了30件铜器,有锥、刀、凿,是中国成批出土年代最早铜器。皇娘娘台成批铜器的出土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率先进入青铜时代。”易华说。

《夏羊小考》是易华考察途中发表的另一篇颇受关注的微信。

从首站武威开始的半月之余的行进中,南方人易华完全习惯并喜欢上了西北的羊肉。

他说,这一次所到之处不一定能见到羊,但必有羊肉可吃,以手抓肉羊为多,黄焖羊肉葱爆羊肉亦不少。每一个地方的主人都说本地的羊肉最好吃。直到在齐家文化核心分布区临夏永靖的刘家峡水库边王家坡齐家文化遗址,易华与羊才有了亲密接触。随即他就在微信上发了《夏羊小考》,由《尔雅》《本草纲目》说起,引经据典,阐述一个还是与齐家文化有关的中心——齐家文化时代或夏代中国就开始养羊,因此绵羊被称之为夏羊。至今西北地区普遍牧养绵羊,正是齐家文化或夏代养羊传统的继续。

从一开始,冯玉雷就发起“玉帛之路”的目的态度明确:此次行走,不是重走某人的路,还是一种发现。

“本次考察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其学术上的突破意义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从玉石之路是否存在的笼统性认识,到对其有了深入具体认识的飞跃。”冯玉雷写在总结中的这些文字,还有叶舒宪的考察收获——“对新疆以外的甘肃青海玉石资源输入中原国家的情况,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这对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提供具有理论创新性的学术支持。”以及易华的“地方风物与民间传说有力地佐证了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汉古称凉州,既是‘大夏辅郡’、‘畜牧甲天下’,又是齐家文化的重要据点。张掖大佛寺是西夏国寺,又流传大禹治水传说。瓜州兔葫芦遗址很可能是吐火罗或大夏活动的地方。实地调查为研究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联提供了许多新鲜证据。”显然,这些都是“玉帛之路”不是一次简单的行走的佐证。

眼下,冯玉雷正埋头于写作中。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参与考察的各位专家、学者将集结出版各自的考察笔记,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除此之外,他还在着手甘肃“玉文化论坛”以及成立中国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等事宜,在冯玉雷的工作日志中,还有很多的文化大事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可做能做和必须做的,而“玉帛之路”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