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艺术学校培育戏剧人才的务实之举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严森林 时间/2014-08-17 10:39:2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日前,兰州文理学院甘肃省艺术学校举办了“陇剧艺术发展暨陇剧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学院领导和省陇剧院的同仁们提明叫响地要为甘肃地方戏曲培养艺术人才,将于今年九月首先开办“秦陇班”,系四年中专加两年大专的中高职一体化专业。

任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谈论自己的学术诸元和人才培养问题。直面甘肃戏剧的现实,特别是在从省级直属院团到市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公司挂牌”后的今天,从业者还想实实在在干出一点事来,那么,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就愈发显得极其的必要与紧迫。

日前,兰州文理学院甘肃省艺术学校举办了“陇剧艺术发展暨陇剧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学院领导和省陇剧院的同仁们提明叫响地要为甘肃地方戏曲培养艺术人才,将于今年九月首先开办“秦陇班”,系四年中专加两年大专的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这是今天甘肃戏剧教育的真实写照,是功在千秋势在必行与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总目标极相吻合,当然的要载入甘肃的文化史册。校方的智者果敢地为之投入巨资,并与省陇和地县的专家们携手打造一种新型的培养艺术人才的路子,这就是面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务实之举,是甘肃文化战略的正能量。

这个消息一传开,环县、庆阳的人首先“奔走相告”,当做一件喜事情,因为陇剧的发源地就在陇东,他们有着天然厚重的情感;因为省艺校中断了多少年的“戏曲班”

又要招生了,“生态”有了新变化。据说陕西艺校不收学费的招,也没有多少人去,而省艺校截至目前已有一百多人报了名,真是出乎意料!我们各地院团面临许多危机,有的已名存实亡,但甘肃戏剧之根系还在,精神还在,只要下功夫抓,一步一个脚印,一年接一年潜心进取,仍然会在甘肃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中结出硕果来,这样不愧于几代艺人的传延戮力,也无愧于甘肃人民和这片热土。

我们极需要对戏剧生态注重、保护与优化。“生态”理论是近二十多年在国际思想领域所积极倡导的一种科学理念,其丰富的内涵以及生命的支撑价值给予我们许多的辩证思考。五十五年来陇剧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就少不了原始形式的生态环境的自然养育。今天将中断多年的戏剧艺术的专业教育重新回复并以新的机制模式迅速运转起来,这是甘肃教育家和艺术家们共同的远见,虽然只是一两个班的招生,但却是一种方向,一种勇敢的文化担当,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生态环境的护育和再改造,理应受到人们广泛敬重与热情支持。

我们不可断割历史。由陇东道情衍变成的陇剧剧种是甘肃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其物象形态与之丰富的精神义涵就是我们独有的艺术资源。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从历史记忆中择取岁月已经验证过了的理念与智慧,从而增添继往开来的创造力量。尊重历史,戏剧才能发展,陇剧才能发展。丢弃自己的特色剧种,一味地去追慕和照搬西方的艺术类种,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历史,不尊重生态,不尊重观众,也终究不会让自己形成气候。校方和剧院正是从自己的历史实践中继续挖掘潜力,从青少年中培育新秀入手,其方案的起草、修订与实施,就是在印证自己的意志,谱写新的篇章;尽管还有不少困难,但他们坚信这条路的正确,符合甘肃文化建设之宏图。

在研讨会上,许多人论及到陇剧创作诸元的个人见解,一如陇剧究竟是大剧种还是小剧种,陇剧的化妆、服饰、表演、造型乃至舞美呈现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风格,陇剧的范本有哪些,陇剧的音乐特征又该怎样拓展,陇剧的主奏乐器应该是哪样乐器最为理想,陇剧的语系及台词发声乃至剧本的唱词、韵律、长短句式等等细微的具体问题,均有论及,真实地再现出陇剧艺术的成熟性和多样性,也真实表露出甘肃陇剧队伍对本剧种创作的高度学术性和自觉性。这种研讨,省陇剧院早有优良传统。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反复的切磋推研势必会影响到目前院团的正常业务提升,同时也会影响到将要开课的戏曲班的教学质量。

在我看来,很有必要把陇剧的范本明确地宣示出来,并进一步解读、阐释和彰显;竟管陇剧的范本还需要增补和充实,陇剧的剧目建设与储备还需要多加积累,但首选的范本就应该是陇剧的开山之作《枫洛池》,这一点我们要毫不含糊,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甚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具体的范本就是陇剧剧种和陇剧艺术之“纲”,“纲举”才好“目张”;不论巨细,从剧本文学到表导演再到整个舞台的艺术呈现,甚至演出运营及观众接受主体“冷暖”的学问,均可梳理出道理来,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之、充实之、升华之,这对戏曲班的教学会有更为实际、生动的效果;也就是说,戏剧教学不可脱离眼前院团剧目的演出活态。

学术研讨本来就不会花哨撩人,却多有思索的苦涩和暂时难以贯通的困惑。但组织者在研讨中穿插有戏剧观摩,这就更能使研讨的诸多课题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予以悟识与化解。看陇剧《状元与乞丐》就能联想到从福建莆田县走出来的蒲仙戏,就这样一出从当地传统戏《丁花春》整理改编的剧目让全国许多剧种移植为己有,并且成为“吃饭戏”而被保留。陇剧的《状元与乞丐》在1984年就公演了,三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吸引观众,剧中人物命运的发生、衍变和结局依然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戏剧魅力,剧场里时不时传响起掌声,这触动我们许多联想,从剧本到演出再到戏曲艺术经验的积淀,这不就是活教材?

环县道情皮影艺人、史家班传人、国家级艺术大师史呈林认为,今天环县的道情皮影戏班还有近五十家在演出,也很寒酸,传承,传承,给谁传承呢?再者,陇剧艺术理应保留和发扬环县道情的“味道”,在环县再走样子,百分之八十还在呢。对此,省艺校校长张世成动情地回应,如果能行,他就把学生带到环县去,学习当地语音,学习道情的“原汁原味”,这对学生学习陇剧就有很大的传承性。在我看来,这种戏曲班将至的学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具有抢救性,这就是校方的一种睿智与担当。方向确定了,教学方法也就会多起来。正如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育德所言,“任何一个聪明的民族都注重和保护自己的优秀文化、特色文化”,“即便是一个小剧种也会做出大贡献”;陇剧有了传承人及一系列的教学、艺术实践,这就意谓着具有“包括人类文化学在内的多重价值。”这很有道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