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用爱心温暖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
他们是一群来自兰州大学的青年志愿者,长期用热情和爱心为处在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开展志愿服务,他们用爱心行动陆续让100多名失学女童重回课堂。八月的金城,他们又一次来到兰州爱心教育服务中心,让更多的流动儿童感受到人间温暖,在学校里他们有个响亮的称号:兰州大学青年志愿者“文化行者”团队,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帮助更多的流动儿童。
8月10日下午,记者在七里河区小西湖柏树巷教学点见到了这群志愿者们,他们统一穿着红色的印有“文化行者”字样的队服。院子里,几名志愿者领着小朋友们做游戏、画沙画、踢足球、跳绳,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在另一边,几名女志愿者忙着做教具,创意头饰和手工艺品:用纸做的帽子,用包装袋做的衣服,用烟盒做的玩具手枪……该公益团队队长孙莉是兰大一年级学生,做公益已有二年了。她说,团队现在有12名志愿者,分别来自英语、历史、信息、医学等不同的专业,经过严格的选拔和一个月的团队组建才有了现在这个队伍。在小西湖外来打工者较多,与其他“边缘儿童”相比,更难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与教育环境之中,孤立感与边缘化程度更高。因此团队选择了七里河流动儿童作为志愿服务对象。
兰州爱心教育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马老师说,小西湖柏树巷教学点是个公益性质的爱心机构,开支完全靠个人资助,对流动儿童实行免费,所以来这上课的孩子们都是一些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语言不通,心理障碍,年龄偏大,证件不全等原因无法进入正规学校学习的问题小孩,平均年龄在九岁左右。“开展这次志愿活动从学校出发之前,大学生们做好了详细的分工和教学计划分配,本以为志愿工作会很顺利,却没想到来的第一天就遇上了麻烦事,准备的内容太深奥,小孩子们听不懂。”一位志愿者说,原来根本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他们面对老师准备的同龄孩子的课程有点吃不消。经过沟通,志愿者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计划。“我们主要是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记者看到墙上的课表,有民族传统教学,民族文学,民族音乐,民族技艺,民族美术还有一些课外活动课。他们想通过民族传统的教学,让这些处在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更快地适应城市,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志愿者还组织这些小朋友们参加了兰州银行废电池换纯净水、去省博物馆参观等活动。
每天早上6时30分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从城关区到七里河区,9时正式上课,中午11时20分放学,孩子们回家了,他们还需要整理教案,总结分析上午的教学工作,因为太忙,20多天来,他们的午饭都是去巷口随便买些包子,馒头等。17时放学,回到住的地方后,队长孙莉还会组织队员开交流会,谈谈今天谁讲课讲得好,哪些人身上还有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小孩太闹了,有时候也会很上火。”孙莉说。有时大量的志愿服务工作让大学生感觉有点累,上课的时候,还要面对频频出现的状况。一些年龄大点的同学不听话,会在课堂上公然挑衅老师。志愿者小蔡告诉记者,有次她上课时,一个男孩子抢了同桌的笔,当她制止这种行为时,那个男孩子无所谓地说了一句,“又不是我老师,凭什么管我?”“当时我的眼泪直接就下来了,我从来没有这么脆弱过,只是觉得10多天的相处都没有真正地走进这些孩子们的心。”在之后的家访过程中,小蔡才知道原来那个男孩子家里有7个小孩,爸爸是盲人,整个家庭收入靠妈妈在天桥底下乞讨为生,身为家中长子的他,那天是因为弟弟想要一支相同的笔才会去抢同桌的东西。家访过后,这些志愿者们买了40多套文具,还有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送给了那些家庭极为困难的同学。
爱无止境,来自兰州大学的12名同学用他们的志愿精神和爱心为这些处在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送去了温暖。这项活动他们已经坚持做了四年,志愿者不断在更新,而志愿精神却是永恒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有更多的青年加入他们的团队,让大学生们一起用爱心温暖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