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黄河象:300万年前的“巨无霸”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禄永峰 王文元 时间/2014-08-19 11:06:3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1973年,甘肃省合水县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经过发掘组35天的发掘,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黄河象化石复制品。  

上图为出土地貌,下图为发掘现场。(拼图为资料照片,由贾延廉提供)

1973年,甘肃省合水县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经过发掘组35天的发掘,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到处是河流和湖泊。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失足陷入泥潭中,被泥沙掩埋,它的骨骼得以完整保存。而经过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才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一篇《黄河象》的课文。目前黄河象化石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差点与化石擦肩而过

在甘肃省庆阳市,有母亲河之称的马莲河,是庆阳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古称湟涧,汉代称泥水,北魏后称马岭河。唐代因两大支流马岭水和白马水在庆城南汇合,故而将庆城以下的河段称马莲河。

马莲河途经合水县何家畔乡和板桥乡。

1972年底,合水县计划在板桥公社马莲河畔穆旗生产队修建豁口水电站,将利用马莲河水灌溉附近几千亩土地,提高粮食产量。对于干旱的黄土地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时任合水县粮食局局长的姜登畔是一位1938年参加陕甘宁游击队的老革命,他受县委、县政府委派,担任工程总指挥。当时既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也没有现代化的推土机,完全是靠人工作业。当地许多农民都扛着自己家中的镢头和铁锨,挑着笼担,推着架子车等农具,积极参加到这个工程上来。

1973年1月20日,像往常一样,工地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十分繁忙。当天下午两点多的时候,河岸西面的半坡上,群众突然乱哄哄抢开了什么,有人喊着,挖出“龙骨”了,同时有人抱着“龙骨”向村里跑。当时和群众一起干活的姜登畔立即循声赶过去,很快制止住了哄抢的群众。他走到“龙骨”跟前,捡起一截碗口粗壮的像石头又像骨头的东西,看上去非常圆滑,而且十分坚硬。他发现断截还在沙土里,是什么这么长?(后经挖掘才知道,当时姜登畔看到的是最先被发掘出土的象牙,经整理复原后,象牙长3.04米)黄土下面到底埋藏着什么?姜登畔不知道,可他以一位老革命的责任心果断决定:这肯定是个宝贝,应该上缴国家,谁也不许乱挖乱动。

姜登畔让闻讯赶来的生产队长带人去收回被群众哄抢走的“龙骨”,并指派两个民兵拿着一截“龙骨”,赶往15公里外的县城向县文化馆报告,姜登畔组织群众用枯树木栽插标志,围了一圈。

第二天清晨,县文化馆的许俊臣赶到工地察看,认为这是一个未知的古生物化石。他当天赶回县城,向县上领导汇报。县领导让姜登畔加强现场保护,彻底收回民工已拿回家的“龙骨”,同时电告省文化主管部门。随后,县上又派来了民警,保护现场。但“龙骨”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偷挖的人越来越多,大象的两枚门齿还是被偷挖了一小截。

神秘而艰难的发掘

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天,一直到3月10日,省上才派出省博物馆谢俊义,并邀请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教师谷祖刚来到合水县,与许俊臣组成三人联合勘察组。

3月18、19日两天,勘察组到现场进行勘察。他们从外露的大象门齿断面向内试掘了一米,发现门齿内伸50厘米后,与上颌骨衔接,估计有一具保存较好的大象躯体。可惜外露的门齿多已散失,但庆幸的是,左门齿在地层埋藏的痕迹仍然完好保存,为后来的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勘察黄河象化石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合水实施地质勘探工作的石油地质部门,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的技术人员也到现场进行考察。并将这一消息再次电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3月21日,勘察组接到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电报称:“接长庆油田指挥部报告,合水地区发现大量化石,请你们保护现场,我所将派人前往。”

这份电报让勘察组成员很尴尬,不知道是继续跟进呢?还是退出来呢?商议后,最后由谢俊义起草了一个给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电报。等到西峰镇后,谢俊义用电话向省革委会政治部文化组负责人汇报后,就用政治部文化组的名义发出。

电报中说,合水发现的化石是大象不是爬行动物。谢俊义将在西峰镇庆阳地区招待所等待和中科院的来人会合。

4月1日晚,中科院的技术工人赵聚发抵达西峰镇。赵聚发说:“接到电报后,得知是大象,不是爬行动物,其他准备来的四位科研人员都不来了,要我一人来帮助省上把化石发掘出来。”

难题出现了,谢俊义还不清楚省上的态度,究竟是挖还是不挖?化石要还是不要?费用怎么出?至少需要五六百元呢。无奈中,谢俊义和赵聚发只好先到合水县。 4月4日上午,谢俊义和兰州通了电话,再次向省革委会政治部文化组汇报了情况,同时要求寄五六百元发掘费用和生活粮票。

在合水县城置办了一些简单的用品后,他们就进入了工地。4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聚发,省博物馆谢俊义,庆阳地区文化馆韩天保和许俊臣组成四人发掘队,在合水县党政领导和豁口水电站建设工地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正式发掘。

当时,正是马莲河川道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两岸的山坡上,成片成片的杏林,挂满了青杏;平整的川台地上,绿油油的麦苗随风起伏;清澈见底的马莲河水向东南流去,河面不时有水鸭游过……然而,被这巨大的发现鼓舞着的发掘队员们,却顾不上欣赏这里美丽的山川景色。

发掘工作顺其自然环境,采取了大揭顶的办法,即以大象化石暴露处为基点,按山坡地形向两边各延伸2米,向内延伸4米,从上而下层层挖掘。4月9日,大象头骨暴露出来。随着发掘工作的日益进展,大象的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继出土,证明确实是一具原地埋藏、保存甚好的大象躯体。 

大家高兴极了,赵聚发更是兴奋,他说像这样完整的大象化石,他们研究所还没有呢!应该是全国第一。

挖象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空前的挑战,象的大脑内是蜂窝状的结构,一旦挖破,头部就有可能碎成残片。他们决定用套箱法整体发掘。先估算出象头的大小,然后做了一个没有上底盖的木箱,将象头四周开槽,套入木箱,再灌入石膏,铲平封上顶盖。将木箱慢慢推倒,底部翻上来,再灌入石膏加固封了底盖。这样象头就成了一个整体,不会破碎。

埋藏的化石刚出土时十分疏松,稍不留神就会损伤,所以发掘工作十分细致艰苦。挖掘出的化石在晾干的同时用药水渗透加固,不然就会自然风化散开。经过一系列的认真处理,4月16日开始收取左肩胛骨,上面的取掉了,再挖压在下面的骨骼。

发掘从4月5日开始,到5月17日结束,除过雨天,整整发掘了35天。

发掘中,中科院古脊所来电报说,化石先运来北京观察研究,如果甘肃需要时再送回来。甘肃省革委会负责文物工作的王毅决定,化石先运北京,归属问题不要谈。至于放在哪里,要按照中央的意见办,中央认为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

热闹喜庆中整装搬运

干旱的黄土高原怎么会有大象呢?周边群众把这一发现当成奇闻趣事,长途跋涉数百里,成群结队赶来参观。在发掘的40多天里,前来参观的群众达2万多人。高潮时,一天超过千人,西峰发往合水的客运班车延长至工地。县城食堂在工地搭棚营业,沿路卖餐饮的摊贩不计其数,比逛庙会还热闹。

一边是群众的热闹喜庆,一边是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经过整理,挖出的大象各个部位骨骼,整整装了12大箱。为了确保多种头骨的绝对完整,他们采取了就地用厚木板将四周固定,用石膏封闭,上下加盖的办法,装得十分牢固稳妥。

但不可回避的问题又来了,庞大笨重的象头怎么从山梁小道上运到公路上去呢?(后来在西安火车站过磅,才知道这个箱子重量达3000公斤)开始19人用绳索拉,未能凑效,后来又增加到42人拉,仍未拉动,再用3吨教练车拉,整整一天,仅移动了5米。发掘点到公路相距500米,唯一的办法只有修筑简易公路,再用拖拉机向出拉。

合水县很快调动了数百名群众,从5月20日开始,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修成了3米宽的道路。县拖拉机站“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开到发掘地点,庞大的大象头骨终于被拉到了简易公路边。

运输又成了问题,当时汽车很少,大部分都是三四吨的小车,去哪里找大车?赵聚发给长庆油田人打电话,让他们出动车辆帮忙。长庆油田出动两辆车,一辆载重十吨,另一辆载重6吨,又来了一辆吊车。谁知,吊车却在半路上坏了。

他们又发愁了,只好继续采用土办法,先挖了一个土槽,将车开进去,然后,再请来东方红拖拉机往车上推。这一折腾就是几天,直到28日才全部装上了车,连夜赶到了合水县城。29日离开合水县城,30日交到西安西站货场上火车。从此黄河象一去不复返。

黄河象化石运抵北京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投入30多人进行修复、复原和装架。装架后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3米。个体之大,时代之早,保存之好,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发现。因为古象化石出土于黄河流域,故定名黄河象。

1974年10月,黄河象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这具高大的黄河象化石骨架,除了尾椎外,全部由骨骼化石安装。前端是3米多长的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的脚趾骨骼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丢失掉。黄河象化石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留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十分罕见。黄河象化石的发现,不仅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而且对研究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形成前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科学依据。如今站在黄河象化石高大的骨骼面前,让人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驮载着海变桑田的绚丽画卷,昂首阔步向人们走来。

黄河象化石在北京展出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后来,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漂洋过海,到日本和新加坡展出,受到热烈欢迎。上海、天津、兰州等城市也先后复制展出了黄河象化石。目前,在河南、重庆等地的古象馆,也有黄河象高大的身影。通过这些博物馆和小学课本上《黄河象》那篇优美短文,黄河象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然而,在过去的42年里,参与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农民,却一直没机会看到他们亲手刨出土的大象那具高大的身躯,这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好在不久前,甘肃庆阳市及合水县也有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原样复制品,庆阳人也能够在黄河象的故乡看到黄河象高大威武的神采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