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民间艺人丁武明的微缩古建大梦想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辉 裴强 时间/2014-08-21 07:43:3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17岁,丁武明开始跟随父辈学习木工。为了生计,他循规蹈矩地去尽一个木匠的本分。但11年后,丁武明心中渴望的那团烈火终于找到了喷发的出口——他逐渐打起了制作嘉峪关城楼模型的念头。

方寸间,天下名楼荟萃一堂。

北京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黄鹤楼、滕王阁、古代民居等近90件微缩古建筑模型,逐一陈列在丁武明的农家院落。

自2011年3月16日,“榆中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该项目的传承人丁武明,有了一个大梦想——筹建民间微缩古建筑博物馆。

目前,这个自筹自建的民间微缩古建筑博物馆竣工在即,申报工作提上日程。

邂逅嘉峪关城楼

网络上的一段视频, 让兰州外国语中学教师高飞兴奋起来,暑假闲来无事的他,决定第二日就去榆中县夏官营实地看一看。

那天中午时分到达夏官营,从一位正在干活的木匠那儿,高飞打听到,做微缩古建筑的丁师傅早已从夏官营红柳沟老家搬到县城去了。于是,高飞再次辗转前往榆中县城。

榆中县城关镇南关桥头,一处古建筑的门梁探出头来,主人正在修建四合院式的仿古小二楼。

“搞微缩古建筑的丁师傅是在这里吗?”

“对,就在这里,你是谁?”

一问一答中,远道而来的高飞与丁武明走近了,两双手握在了一起。

“在全世界的土木结构建筑中,中国可谓首屈一指,已经升华为精美的艺术品。”高飞对中国古建筑的一席感想,让眼前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厚道庄稼汉心潮澎湃。曾几何时,丁武明无数次被残酷的现实拷问:要不要坚持走这条苦路。现在,他遇到了一个懂他的知音,而他此行的目的正是要拜师门下。

丁武明喜欢上微缩古建筑的机缘,与高飞是不同的。

1983年,丁武明坐上开往河西的列车,凭借着木工的基础开始在嘉峪关打工谋生。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前后历经168年时间筑成的嘉峪关关城,被誉为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这座“天下雄关”的魅力,让身临其境的丁武明近乎着魔。

“我一有时间就到跟前去转,去看,前后将近10次。”丁武明开始萌发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把这座鼓楼“搬回家”。

17年后,丁武明的梦想实现了。“冬天农闲的3个月,我全身心就做这个城楼,连着5年,做成了。”

这件嘉峪关城楼微缩作品比例为1∶25,外檐尺寸为长110cm,宽90cm,高130cm,选用红酸枝、榉木制作,采用了斗拱支架,卯榫连接的传统建筑工技巧,是丁武明微缩古建筑的首秀。尽管丁武明一直对工艺上的不精致耿耿于怀,但它的意义毋庸置疑。

天安门是古建筑技艺中的经典之作,它精湛的建筑设计是每一位能工巧匠追求的目标。2008年,丁武明师徒三人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带着卷尺绘测天安门的横梁、柱子、开间,受到限制不能完成测量的,丁武明就凭经验目测,带着小本上的满页数据,返回兰州潜心描绘草图。加上拍摄的照片和史料记载,耗时数月,剖面图才绘制完毕。

次年,丁武明再次前往北京购买实物天安门的原始材料楠木。“楠木木质坚硬、温润柔和耐腐,遇雨有阵阵幽香,是制作古建筑模型的上等材料。”丁武明说,根据原建筑的色泽和形状,模具也要选择檀木、椴木等不同木料。

在制作工艺上,“斗拱”的拼接是最难的部分。斗拱是在古建筑中的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的部件,有的斗不到一厘米。丁武明说,制作古建筑模具需“胸有成竹”,脑中对建筑的高度、宽度、甚至每一个楼宇的转角都要烂熟于心,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斗拱、大梁、檐柱、雀替、颈柱等零部件依次做好,再按剖面图依次拼接、粘贴。就这样粘贴拆补,经过一年,“天安门”凌空出世。

把“小样”做成经典

丁武明把制作微缩古建筑作为自己毕生之选,这一定要去追溯两个人对他的影响。

丁武明的父亲是木匠。“我家桌子上放着三间堂屋的模型,这是我父亲为有钱人家盖新房时做的‘小样’。”丁武明常常偷偷摆弄着这个小物件,在他看来,或许这就是他心目中对微缩古建筑形成的雏形。

17岁,丁武明开始跟随父辈学习木工。为了生计,他循规蹈矩地去尽一个木匠的本分。但11年后,丁武明心中渴望的那团烈火终于找到了喷发的出口——他逐渐打起了制作嘉峪关城楼模型的念头。

这个想法得到妻子刘玉兰的支持,这是丁武明所始料不及的。原因很简单,又得归结到生计问题。但这个善良的女人知道自己的丈夫梦想此事已经很多年,如今他要付诸实施了,她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

这让丁武明心生感动,同时也更加充满信心。

于是,丁武明和妻子一同前往嘉峪关测量、收集相关资料,并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了掌握“天下雄关”楼主体构造,夫妻二人将立体金柱和沿柱数反复对照计数,对开间、跨度逐一丈量测算。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使得丁武明制作的微缩古建筑的梁架、垂柱、挂落、栏杆、斗拱等和原建筑高度吻合。

“实地测量其实只花了几天的时间,难就难在绘图上。有些实际量不到的尺寸,全凭眼睛和现有的数据进行估算,这个若是算不准,东西就肯定做不出来。”丁武明为此也曾半夜在睡梦中惊醒。

做的嘉峪关城楼会是什么样子?丁武明在5年的等待与煎熬中,终于交出了一份答卷。刘玉兰给它打了100分。

“做的时候,他的手经常被划伤,还遇到各种技术难关,但都没有放弃。”妻子的眼里,丁武明就是她心中那座最伟岸的“雄关”。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同样是从小就和木头打交道的高飞,在和丁武明第一次见面后,便一见如故。

丁武明的微缩古建筑作品《北京天坛——祈年殿》,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其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浙江东阳中国木雕城承办的“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上脱颖而出后,2011年7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选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对丁武明制作入选的“祈年殿”等18件精品做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些作品不仅充实了馆内当代工艺美术作品的收藏,也对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研究、发展我国木雕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同样对木雕艺术有着炽热激情的高飞,是一名来自于根雕世家的生物老师,他对于木头的情结并不局限于父亲指尖上成就的艺术品。从小酷爱科技发明的他,又在数月前以木料为主材复原了诸葛连弩,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从小闻着木头的香味长大的他,对丁武明的微缩古建筑自然充满了兴趣。尤其当二人谈到北京皇家古建筑群时,高飞的另一个爱好被丁武明看重了,那就是高飞画龙画虎的本领,而这正是丁武明所缺少的。

筹建民间博物馆

花甲之年的丁武明有一个执着的想法:用自己的双手把全中国最好的精品古建筑都做出来。

乍一听,似乎有点悬。但是,丁武明心里有本明白账。他目前已经做了近90件作品,全国著名的现存古建筑也已完成近半,现在他还有自己的徒弟,且手艺也不错。

丁武明的记忆中,中国博物馆在收藏他的《北京天坛——祈年殿》时,前来参观的一位老人告诉他,天坛附近有一个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这个中国唯一的私人古建筑博物馆,让丁武明的世界又发生了变化。

而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重要因素,是丁武明在这个博物馆看到了兰州握桥。

“我还没有来得及做,就被别人抢先了,那我只能再做一个超过它。”一向不服输的丁武明决心为兰州再做一个握桥,他从博物馆找来资料,用红榉木做了一个1∶20的兰州握桥,回应先前北京市博物馆的那个1∶10松木材质的兰州握桥。

这件事,让丁武明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应该为中国的古建筑制作技艺做一些事情。

很快,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加,丁武明的想法不断被放大,他甚至开始想创建民间微缩古建筑博物馆。

正在修建的这个仿古风格的四合院,面积2.1亩。包括购买建筑主材的松木在内,丁武明要投资800万元,之前的积蓄加上贷款,丁武明还在找寻别的资金来源。

互联网电子商务让丁武明开始尝试新的营销模式。

从海南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刘怀斌,是丁武明的侄子也是他的徒弟,毕业后回到姑父身边,一边学手艺,一边在网上寻求商机,了解客户的需求。

“材质一定要选好的,这样有收藏价值。”刘怀斌的建议,丁武明是认可的。

同时,高飞在微缩古建筑上加上龙纹饰样的想法丁武明也在考虑。如果,原作品上有这种装饰,那么选择将这种图案做精做细,对于微缩古建筑作品来说,本身就是锦上添花。

9月份,“鹳雀楼”就要在这里开工了。从今年3月就已经绘制好剖面图,就等着四合院的工程完工,丁武明好一门心思地做这件事情。

“之前,我已经把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做出来了,如果再加上这个,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我就全部做好了。”充满期待的丁武明,建立民间微缩古建筑博物馆的梦想似乎更近了一步。

“北京天安门、天坛祈年殿、西安钟楼、湖北黄鹤楼、古代民居等近90件作品,我这个厅已经放不下了,等四合院全部竣工,就全部搬进去,供游客参观。”其实,丁武明的微缩古建筑,除了部分模型被国家和省市博物馆收藏、自己收藏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功用:用于销售。这也是支撑丁武明从事微缩古建筑的经济保障。

“我们国家的古建筑工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因木质结构容易被损毁,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技艺都面临失传,我想通过我的手艺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真实地留存下来。”这是丁武明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