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杨光祖访谈:《绣春刀》是一部中国式烂片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依依 时间/2014-08-27 22:41:4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日,国产电影《后会无期》和《绣春刀》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道路上,国产电影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找到自己发展的途径呢?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评论家杨光祖教授。

杨光祖

【嘉宾简介】

杨光祖,著名文学评论家,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影视剧审查委员会委员,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现任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兼职教授。有专著《西部文学论稿》、《守候文学之门——当代文学批判》等。

采访者电影界(www.dianyingjie.com)、甘肃文化产业网(www.gansuci.cn)特约记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 赵婷)

近日,国产电影《后会无期》和《绣春刀》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道路上,国产电影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找到自己发展的途径呢?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评论家杨光祖教授。

赵婷:杨老师您好,很荣幸能采访您。请问您喜欢看电影么?近年来,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热情不断高涨,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杨光祖: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电影,我们那个小山村一年只放映一场电影,每次放映队来了,先在农业社的场里扯起幕布,我就早早地提一个板凳坐在那里等。有一年,我眩晕病犯了,晕得从床上下不来,那年的电影没有看上,但我躺在床上的焦急、无奈、可怜,现在还历历在目。中学时代也看,只是因为那个小县城,虽然有电影院,但很少放映电影,而且为了高考,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所以,那时候看得不多。1989年考入大学后,才疯狂地看电影,而且主要是美国好莱坞电影,这之前基本都是国产片,而且是那种非常革命,非常主旋律的。我记得看过美国一个恐怖片《苍蝇》,让人至今思之,犹有余悸。美国好莱坞电影,才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电影之美。后来看德法电影,那种哲学之美,探索之美,更让我迷恋。

中国电影,一直争议不断,在一些资深的影评人看来,国产片就等于垃圾片。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看外国电影,总是不过瘾,因为那毕竟是人家的生活。所以,国产片再烂,总有人会去看,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产电影,也在不断地进步、变化,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导演、演员,还有电影作品。而且,在类别上也有了大的变化,不像以前那么单调,多样化是一个很大的特色,尤其在商业片方面有大的进展,就电影的科技性而言,也是发展迅速。国人对国产电影的热情高涨,也是自然之理。

赵婷:2012年12月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总数突破12亿,成为首部10亿级票房的华语电影,并打破了3D版《泰坦尼克号》9.34亿的纪录,成为年度票房冠军。虽然这部电影毁誉参半,但是最终成为“小成本”电影的“大赢家”。您如何看待商业性电影创造票房奇迹的现象?

杨光祖:《人再囧途之泰囧》当然是一个烂片,但他富有娱乐性,对当下的国人来说,似乎很适合,他们需要的就是娱乐。《一代宗师》、《一九四二》太沉重,让国人无法承担得起。中国正处于社会巨大的转型期,断裂、撕扯、迷茫、就业等等压力空前巨大,这个时候有这么一部片子,一路搞笑,一路娱乐,没有深刻,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文化,就是耍贫嘴、恶搞,让国人空前地释放了身体、心理上的压力,也不是完全没有贡献。

当然,据统计,现在进电影院的观众,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喜欢这部片子,也与他们的生活网络化、技术化、碎片化、平面化有巨大关系。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确实值得反思,题海战术,考试第一,毁掉了多少孩子的读书兴趣,他们的生活只有娱乐,只有恶搞,只有低俗。那些文化经典已经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于是,他们就以为于丹、《人再囧途之泰囧》、《三重门》是经典,以沉迷于此而自豪,而沾沾自喜。正像马克斯▪韦伯说的,“这样的凡骨竟自负已登上人类未曾达到的文明阶段!”。

至于商业性电影创造票房奇迹,这本属正常之事,无足奇怪。历来商业性的就是畅销的,它本属大众文化的范畴。只有满足平均数,才能创造商业奇迹,才能做到畅销。从古到今,曲高和寡,凡是下里巴人,都比较有市场。但一个民族,它的大众文化的底线也不能太低,太低就说明这个民族文化出问题了。明清的三言二拍,就是通俗文化,民国的张恨水,也是通俗文化,现在看,它们都还是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奇迹,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下滑,这倒是值得担忧之事。一个民族,还是需要经典,需要阳春白雪,不然这个民族就让人太瞧不起了。

赵婷:继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票房大卖之后,近期上映的由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也受到观众热捧,而8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由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肖鹰撰写的题为《<后会无期>: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丑闻》的文章。“零吐槽”的傲人成绩与专家体无完肤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您对此有何看法?

杨光祖:我对韩寒从来没有给过高度评价,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一个大众文化的品牌而已。他的流行从某个角度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走向。对80、90后而言,这样的一个叛逆、非主流的人物,满足了他们的某种潜在的冲动和欲望,也就是他做到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而他的长相也不错,是比较酷的那种男孩,还比较有一点文艺才华。他也把自己当演员装扮,举手投足,都是明星范。

读过他的一些文学作品,那种调调,叛逆,另类,但格调不高,属于低俗的那类作品。但我知道很多大学生,都是他的粉丝。中学生也有不少。但我经常说,韩寒可以看,毕竟他是当下中国文化的一个症状,但作为一个大学生,包括中学生,仅仅有韩寒是绝对不行的,你必须阅读人类文化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我也经常说,你可以没有去过珠穆朗玛峰,但你不能把你家乡的那个小山丘,认作世界最高峰。曾经到某大学演讲,有位女学生说,老师,我非常喜欢韩寒,我不喜欢你说的那些经典。难道我只读韩寒,真的会成为傻逼吗?我说,如果这样,那肯定会的。

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一出,恶评如潮,包括一些大学生。我本无意去看,但两个学生希望我去看看,并买好了票。于是,我就去了。看完了,发现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坏。如果真是韩寒导演,我觉得作为处女作,倒还凑乎。《后会无期》的故事情节,甚至包括结构,都和美国垮掉派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极其相似,就这一点来说,韩寒的创造才能看来是极其有限,与他的作家身份很不相合。《在路上》创作于1957年,主要写“我”同一个狂热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它表现的是“二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后来也被改编为电影,由沃尔特·塞勒斯导演。《在路上》的赛尔也是一个追求灵感,渴望旅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则是个风流成性,数进监狱的不安少年,小说里也有一个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路出走。他们穿越美国,从西到东,放浪形骸,玩世不恭。

不过,《后会无期》在反映当前中国青年的无聊、苦闷、渴望行走方面,也有它的贡献。三个底层男青年没有出路,追寻希望,包括那三个青年女性,一个逃出家乡,去做跑龙套的演员,一个开一个台球室,一个去假扮妓女,与人合谋敲诈旅客,他们的表演倒还不错,让人看出了中国巨变中的尴尬和牺牲。电影里,是有一种忧郁,一种无奈中的挣扎。电影的画面感也比较强,几个航拍都不错,视野开阔,风景寂寥。至于有些情节的不真实,这是中国电影的通病,张艺谋也无法逃出。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是我佩服的学者,他在美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他此次撰写的《<后会无期>: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丑闻》一文,我觉得有点用词不当,过于夸饰。韩寒,即便是当代文坛的丑闻,也绝不会是“最大”。其实,韩寒就是一个大众文化而已,我们把韩寒以及韩寒现象,当做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就可以了。一定要把他当什么文学天才,那是我们的错,就如把于丹当国学大师,那不是于丹的错。至于说“《后会无期》则是一种猥琐,对于功名利禄的贪婪是隐藏在一种装模作样的所谓“青春叛逆”,青春孤独的表象之下的。”那么,当今有几个中国文化人能逃脱“功名利禄”的尘网?

赵婷:近期上映的另一国产大片《绣春刀》,被称作“中国特色古装反腐大片”。有观众称,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杨光祖: 看完《绣春刀》,我写一个微博:“这是一部中国式的烂片”。其实,要说烂,《绣春刀》是烂过《后会无期》的。只是这部电影的放映时间很讨巧,正是一个中央打老虎的关键时节。于是,很多观众就自我多情地联想上去了,觉得电影中对“老虎”魏忠贤的描写,还有那三个锦衣卫,都极有意思,是一部“反腐片”。中国人在政治上的想象力就是如此发达,但也是如此幼稚、荒唐。《绣春刀》最大的败笔就是魏忠贤这个人物的处理。在任何时代,只要皇帝还有一点权力,还能发号施令,魏忠贤这样的被打倒者就永远不会有电影中那样的表现。至于有些评论家说,电影中那个锦衣卫见到了魏忠贤这只大老虎,气势、心理上就不是对手,一下子就软了。认为这是神来之笔。这真是书生的迂腐之见。他们似乎忘记了“文革”时刘少奇、彭德怀的遭遇了。“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难道还不懂吗?不过,肯定是有人不懂的。

《绣春刀》的武打动作,那些武打画面,还是精彩,给观众,尤其中国观众许多的感官刺激。但电影传达的那种理念,是极其腐朽、恶心的。中国文化被这些东西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了,我们对这些专制文化,还不进行反思,而是津津有味地沉迷、回味。难道我们真就那么贱吗?我们就不能过健康的、阳光的,有希望的日子吗?从这点来看,我宁可选择《后会无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关键是你如何反映。你是认可,还是反思?一直沉迷于那种权谋文化而沾沾自喜,这样的文艺作品极其恶劣。《后会无期》最多就是恶俗、低俗,格调不高,里面的台词无聊,而且黄色。但《绣春刀》呢?它宣扬一种什么文化呢?从《三国演义》到二月河,甚至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正的《张居正》,我们的权谋文化太发达了,已经深入百姓骨髓。中国似乎每个人都是政治家,尤其男人,大家都在那里施展或幻想施展三十六计。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学,倒没有人关心。

赵婷:以您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未来走向如何?是艺术性战胜商业性?还是商业性战胜艺术性?抑或是商业性与艺术性并存?

杨光祖:说到中国电影的未来,那真是不好说,预测这类事情从来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在这个高科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说电影的未来,真还难说。很多技术都已经淘汰了,很多东西都不见了。电影这个东西究竟还能存活多少年,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放在一个小的时间段里,那倒可以说说中国电影的未来。中国电影如果说还要有未来,那肯定最差应该说商业性与艺术性并存。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它如今肯定已经是产业了,所以商业性是不能抛弃的。这几年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票房就是一个证据。但电影毕竟还是一种艺术,不是那种简单的商品。中国电影要想真正地走向世界,要想真有未来,艺术性恐怕是无法抛弃的。如今众说纷纭的《绣春刀》《后会无期》,就艺术性来说,都很差,只是在国内电影里,我们无话可谈,才去谈它。如果我不是中国人,我不会关注这样的烂片。一想到国人疯狂热看《人再囧途之泰囧》,我深以为耻,一想到自己也只能看这样的电影,也深感人生之虚度。

但是,艺术性,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鲁迅说,水管里出来的总是水,血管里出来的总是血。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