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皋兰民间收藏家杨重清二十余年收藏无偿捐政府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依依 时间/2014-08-28 10:30:0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对于皋兰营盘坪艺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重清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他完成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夙愿——将自己耗费二十余年心血精心收藏的二百余幅(页)“振皆书法”珍贵墨宝,以及自己一手打造的“振皆书法艺术馆”一并无偿捐赠给了皋兰县人民政府。

昨日,对于皋兰营盘坪艺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重清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他完成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夙愿——将自己耗费二十余年心血精心收藏的二百余幅(页)“振皆书法”珍贵墨宝,以及自己一手打造的“振皆书法艺术馆”一并无偿捐赠给了皋兰县人民政府。杨重清先生当日所捐馆舍及艺术品价值两千余万元。

传承经典文化

——二十年不遗余力

杨重清是甘肃振皆书法研究院院长,“让经典发光,让精品传承”是他多年来从事魏振皆书法收藏研究工作最大的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动力,他多年来潜心致力于魏振皆书法的研究工作,并自己出资1400多万建立了振皆书法艺术馆。用杨重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振杰书法艺术馆的建造倾注了他的心血,一砖一瓦都由自己精挑细选,就连自家装修房子也没有花费这样的功夫。2013年7月底,占地10亩,投资1000多万,融中外建筑风格为一体,气势恢弘的“振皆书法艺术馆”圆满落成。这个时候,杨重清才算松了一口气。在皋兰县城,“振皆书法艺术馆”现在是最具文化特色的建筑,也是很多文人、书法家流连忘返的地方。刚刚建成一年时间的“振皆书法艺术馆”就在当日,被他的主人杨重清先生慷慨捐赠于皋兰县人民政府。

在捐赠仪式上,杨重清先生说:“我认为,文化遗产是社会的,是大众的,尤其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当取之于民,归之于社会。历史真真有意,时间常常无情。文物的宿命在于民间流传的不善,文物的确保在于政府的强势,摆脱文物‘聚难散易’在这里不重演,今天的捐赠就是借古识今,圆我保护文化遗产的心愿。民间文化遗产的捐赠是一件大好事,我相信,时空的转移将会证明我们今天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字里行间流露着杨重清先生对文物的炙热之心。

振皆艺术馆

——皋兰文化艺术名片

在皋兰,魏振皆先生现在无疑是最具名望的书法大师。老人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他一腔心血倾注于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却没有被冲淡或埋没,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愈来愈明晰、珍贵。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在民间四处搜罗他幸存的墨迹,终成一百多幅,出版了《魏振皆书法艺术》,使魏振皆的书法艺术得以广泛传播和保存。时任中国书协名誉主席的舒同作序并对魏振皆的书法成就作了高度评价。

“自古名藩皋兰”,作为兰州市的前身,历史上的甘肃首县,皋兰是兰州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代表者,向世人向社会推介一个什么样的皋兰,一直是这些年来皋兰县县委、县政府考虑和筹划解决的大课题。鉴于此,另辟蹊径,创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走打旅游牌、文化牌的路子,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个时候,杨重清想为皋兰文化事业做点事的想法和县领导建设文化皋兰的构想不谋而合。由此,继成功推出“百年梨园”旅游、“太平鼓”文化之后,又以陇上著名书法家魏振皆的书法艺术为依托,紧锣密鼓地筹办“艺术馆”。2012年初,经甘肃省民政厅、文化厅批准成立的“甘肃振皆书法研究院”揭牌。经过两年建设,“艺术馆”落成,皋兰县从此甩掉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历史,集振皆书法、韩不言国画、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历代玉器瑰宝为馆藏的艺术殿堂的建成开放,成功地向社会推出了皋兰有一张靓丽的文化艺术名片。

收藏与钻研并重

——书写自己的艺术人生

从收藏爱好、出书,到办研究院,再到投巨资创办“振皆书法艺术馆”,杨重清是个文化商人,他缘何如此厚待已故魏振皆书法艺术?

“几十年来的收藏,从一幅幅如获至宝的真迹中,让我感受到一代书坛巨匠的伟大艺术深邃,一种强烈的保存价值观在脑海中产生了:不惜一切代价,拯救被黄土埋没半个世纪的书坛瑰宝,将成为我余生的使命。”这位朴实的文化商人,他用心声发出了强烈的保护呐喊。

杨重清在“试论振皆书法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这样写道:“笔者认为先生在秦篆、汉隶、唐楷诸书艺中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在魏碑书体创新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不仅如此,先生在书法理论上‘能屈得下才能跳得高……,左不轻则右不重,左不屈绌则右不伸展’魏碑书法的观点,隶书要‘顺入顺出’、‘结构要疏朗、笔法要雄健’的观点,行书‘规抚’的观点,是先生‘熬尽身心血,夺来造化权’的实践结晶。”

杨重清经过多年走访、研究最后确定,魏振皆先生书法一生,是“点点墨迹斑斑血,消磨时间七十年”的一生,是“熬尽身心血,夺来造化权”的一生,他的这一“春蚕”般的一生,终于锤炼成了他自己的独特书法艺术风格,他不仅是甘肃近现代书法仪仗队前面的旗手,也是二十世纪中国书坛响当当、硬梆梆的杰出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一是笔法的创新、二是结体上的创造、三是章法上的创变,终于成就了他的魏碑书体。他无愧于书坛,他已然成为中国近现代书坛一个鲜明的符号,他不仅是甘肃书坛的骄傲,更是中国书坛的骄傲。他的艺术造诣及其书法品质,完全堪与同时期于右任、沈伊默、林散之等书法大家相提并论,并肩媲美。

可见杨重清对魏振皆书法是多么爱不释手啊!他不仅仅是为利而收藏魏振皆的墨迹,而是为了拯救被半个世纪黄土埋没的华夏书坛难得的艺术瑰宝为义而努力奋斗,目的是让“魏体书法”不流失,让更多的“魏体”爱好者学习研究,弘扬“魏体书法”艺术。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