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周星专访:中国人最缺乏的是对艺术的沉静体悟

来源/ 电影界 作者/ 李依依 时间/2014-09-12 15:44:2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院长,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星

嘉宾简介: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院长,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成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全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老师在影视美学和批评方面颇有见地,今天很荣幸能够邀请到周老师谈谈对于刚刚上线的两部国产影片《后会无期》、《绣春刀》的看法。

赵婷: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的采访。我了解到,您在学校里开设的一门课程叫做影视俱乐部,并且这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近年来,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热情不断高涨,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周星: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已经不可遏制,视觉为先的时代也难以改变,所以学生对电影的热情显然高涨,也因为中国电影除了数量上的跃进,在类型和质量上也有不少成绩。尤其是2014年暑期档过后,中国电影市场的局面不仅令人松一口气,而且还颇为欣喜,以暑期档为核心,9月初,2014年国内影市的总票房已超过200亿元。按照数据,迈过200亿的门槛的中国电影比去年提前90余天。想想这样的情形:中国电影从破20亿到破100亿,用时5年;从破100亿到去年破200亿,用了3年时间;而不到一年的现在,票房已经超越200亿,接下来几个月还将有全年最大影片汇聚且数得着电影值得期待,于是2014年突破300亿也就可能实现。在经历市场蓬勃发展的局面后,中国电影和国家经济一样,在世界上早已不是微不足道的角色,而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存在。中国已经是GDP世界第二的国度,中国电影市场也是世界第二位的国家市场,中国电影的重要价值都毋庸置疑。也因此,中国电影市场超出了简单艺术需求和娱乐玩闹的品质,需要放到更为宏阔的平台上来度量。对于电影局面、对于票房攀升价值,青年人的热情都值得鼓励。

赵婷:2012年12月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总数突破12亿,成为首部10亿级票房的华语电影,并打破了3D版《泰坦尼克号》9.34亿的纪录,成为年度票房冠军。虽然这部电影毁誉参半,但是最终成为“小成本”电影的“大赢家”。您如何看待商业性电影创造票房奇迹的现象?

周星:电影的商业性是市场状况下必然的需要,电影已经不是单一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鉴赏品或者意识形态要求的交化物,而是谋取市场生存而实现文化价值的对象。没有市场未必没有价值,但失去观众就没有传播效力,所以取得市场受众欢迎不是坏事,电影要逐步做到巧妙坚持精神情感的个性要求但可以被大众接受。而当下电影5亿票房才可能进入前10名,4-5亿才是市场及格线,那么期待商业奇迹自然会不断得到实现,很快国产电影超越15亿、20亿都有可能。我们的问题是要大票房却能打动人心的电影。这恐怕还是稀罕而需要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的。

赵婷:继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票房大卖之后,近期上映的由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也受到观众热捧,而8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由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肖鹰撰写的题为《<后会无期>: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丑闻》的文章。“零吐槽”的傲人成绩与专家体无完肤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您对此有何看法?

周星:2014中国电影暑期档取得和良好成绩,这是与一批青年导演直面市场,在自己互有得失的创作中,为中国电影夺得市场佳绩。但恰恰对于他们的创作形态和作品得失有种种不同意见,也有苛刻的批评。如何看待青年导演创作自身得失和如何评判在他们创作的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对垒中的价值,是需要非单一的评判,更需要适应时代审美观念和大众变化心理来复合判断。

2014年的中国电影正因为体量增大、市场指标扩展、关注度增加,也在某种程度上复现着以往社会关切而议论纷纷的局面。不同的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一部电影全民关心的时候,更多是政治性的形态导致的社会反响议论;而当下电影遭遇社会呼应,更多是文化评价的反应,和知识层面的说辞。这一方面正好证明中国电影自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应获得的文化地位,同时也越来越突显出一个急迫的问题:对于市场条件下的中国电影认知,需要新的视野和跟进时代的文化认知标准。文化自身就是一种人文存在,而汇聚成的文化认识,对于文化现象的演进变化必须敏感。一成不变的观念,无视现实的僵化认识,对于文化成长不用说无力判断,对于自身的文化影响也不可能是正向积极的,这一解说自然是针对迅速变化的电影文化现象,也包含了需要审慎看待和解说的问题。还没有哪一个传统文化领域像电影那样,越来越增多变量,也越来越难以琢磨。而我们的评价是不是具有适应性却是一个问题。

一批青年导演创作密集加入市场竞争局面,开始显示敢于碰硬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而正是此刻,未曾怪罪好莱坞大片席卷局面的一些传媒,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对于青年导演创作批评的议论,从《小时代3 青木时代》、《分手大师》到《后会无期》等等,熟悉反而挑剔,排内故而严辞,缘于艺术讲究而头头是道批评,认定不如意乃至于全盘反对市场存在等等形势,让原本显示气色的市场,充满了一种责怪充斥的批评声音。其实这一局面,早从5月张艺谋的《归来》的多样批评,延续到年中对于青年导演创作的非议,一直流荡在8月著名大学教授重磅文章挑剔《后会无期》的余续里。一个明显大大超越以往市场的收益局面,被过度的批评弄得似乎有些里外不是人的模样。

《小时代3刺金时代》、《后会无期》等收到高涨票房的受众欢迎,而评论家依然怪罪不已,包括从形式、内容和走向的责难,而形成一种不满电影生存状态的现象。再接着,青年导演的《绣春刀》出场时,论题材和动作情感表现,本该期望青年热捧欢迎,实际上无论理论家还是大众也都是良好评价,但意外的是受众票房却并不好而有些匪夷所思。有意思则是,在这两月的青年创作中,既有低评价却高票房的,如《小时代3刺金时代》和《分手大师》,也有高分数也慢慢获得高票房的,如《后会无期》,以及高票价不高票房的,如《绣春刀》等,却似乎都一样挡不住苛刻的批评文字。如何评判电影,如何看待电影现实,如何给予电影本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判断,如何分析电影艺术文化需求等等,都成为一个日渐繁难的问题。而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市场良好局面和艺术批评之间日渐形成未必良性互动的态势,于是市场罔顾批评,批评也不关现实的忧虑难免出现。

赵婷:近期上映的另一国产大片《绣春刀》,被称作“中国特色古装反腐大片”。有观众称,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周星:(1)国人如何看是因为我们被影射现实习惯左右了许久,总是摆脱不了寻找和正意识形态的关系;(2)历史和世间事务其实都有可以比附的,长期阶级斗争的意识也教育人们去强化人间关系的隐含和猜测;(3)影片的历史权斗的确容易去按图索骥。(4)正赶上反腐剧烈时期。所以以上就是影射现实的理由。但我们需要强化的是即便有也还是天下故事一脉相承而已,中国历史总在周延而已。但中国人最为缺乏的是单纯的对艺术的沉静体悟,却过多的胡思乱想,包括创作和观赏。

赵婷:就您多年对于电影的研究,你认为中国电影未来走向如何?是艺术性战胜商业性?还是商业性战胜艺术性?抑或是商业性与艺术性并存?

周星:电影总是内容产品,创作就是要将人性情感表现透顶,于是艺术精神不能缺乏;但电影又越来越是市场文化产品,所以“商业”——生存和适应受众性必不可少。多样形态电影都有自己的天地才是合理的。

再次感谢您能白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谢谢您!

采访者:电影界(www.dianyingjie.com)、甘肃文化产业网(www.gansuci.cn)特约记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 赵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