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下的王公桥
曹家河畔阻击战纪念亭
曹家河畔村
吴家堡子红军曾固守于此
水家堡子古城
西巩驿镇上的文昌宫
西巩驿镇外的大桥
西巩驿纵横的沟壑
古道蜿蜒而行,古堡孑然而立,这古道就是丝绸之路,古堡便是西巩驿镇边的城堡。丝路驿站众多,早者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开疆拓土时,晚者则延续到了清末民国时期,
为何这座驿站会有红色传奇呢?
平静的地表下,沟壑肆无忌惮地蔓延伸展
这是一块看上去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土地。从兰州往会宁而行,西巩驿是必经之地。不论是明清时期陕甘官道,还是民国时期的西兰公路,亦或者如今的高速公路,西巩驿都是人们无法绕开的地方。
沿高速公路而行,在兰州到会宁之间,隧道不少,而且很抢眼,尤其是白虎山隧道群,三座相连的隧道穿山而过,给过往的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桥梁在这一线似乎很普通,几座不长的桥,既看不到什么绝美的风景,也没有什么大河经过,实在没有啥说头,果真如此吗?
9月14日上午,淫雨霏霏了许久的天,忽然放晴了。我们来到西巩驿镇外的大桥上。这座普通的桥梁,仅从长度来说,应算是个小型桥梁了。然而,当我们站在桥上时,一切认知忽然间得到了颠覆。
桥横跨在一条大沟之上,从沟底到桥面有近百米的垂直高度,三座四方的水泥桥墩,笔直地从沟底,伸展到地面上,然后稳稳地将桥托住。沟实在太深了,沟底下是个忙碌的砂石厂,车来车往,十分繁忙,沟底一侧,浑浊的雨水仍在慢慢流淌。向四周看,黄土地上,静谧而悠闲,看不出什么令人惊奇的地方。地表和沟底竟然是两个世界。
这便是西巩驿的沟。西巩驿镇在定西市安定区东部,距定西市城区40km处,东邻会宁县柴门乡,西接青岚乡,南与石泉乡相连,北与新集、葛家岔两乡镇毗邻。从这个镇子上到会宁县城仅有20多公里。西巩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表山丘起伏,看不出什么变化,地面之下纵横的沟壑中才是它的本来面目。西巩驿的沟多,究竟有多少条沟,人们已经说不清了,但民间有18条沟的传说。这些沟基本呈东西走向,分布在西巩川内。西巩川是西巩驿镇境内最大的一个川,长约20km、宽约1km,从西巩驿镇南一直延续到营房村一带,而沟壑汇聚于此。人们曾经做过粗略统计,西巩川内有宋家沟、任川河、刘家沟、高家沟、曹家岔、车路沟、孙家沟、李家沟、花沟等18条沟壑,众多的沟壑横贯全境,大体为南北两部。陇中黄土高原构造复杂,漫长历史岁月中,沉积而来的第三系地层和第四系黄土,覆盖在变质岩和花岗岩上,这在黄土层上形成一种比较奇特的现象。也是这里沟壑密布的原因。
早在宋代,这里的深沟就已出名。纵横的沟壑将大地分割为无数个独立的单元,也造就诸多一夫当关的要隘。西夏人充分利用了这种地理特点和宋军对峙。西夏人将这里称为“聚卜结龙”或者“结珠龙”。在党项语中“聚卜结”为十八,称山谷为“隆(龙)”。言下之意,这里是十八条深沟汇合之地。后来宋军在游师雄部署下,在这里修建堡寨巩固边势。1092年后,宋军在此建城堡,取西夏已被宋所巩制,故名西巩。
千百年来,在雨水的冲刷下,西巩驿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地貌,有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有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有河谷坪塬地貌。尤其是,河谷坪塬地貌主要沿着西巩河流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最靠近河流之处为河漫滩,高出河床1-3米,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二级阶地则高出河漫滩10米以上,村镇民居多分布在二级阶地上。而三级阶地则是农田。
人们遵照大自然划分好的区域,悠闲自在地生活。从桥头向四周眺望,秋天雨水充足,苞谷洋芋等作物长得正旺。村民们依托丝绸之路,依靠着古驿站的呵护,在延续着他们千百年的生活。
古堡驿站,千年间丝绸之路上,生生不息的命脉
驿站是中国人的创造,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驿站。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驿站也顺着古长城往西延伸。西巩驿这个驿站有何说法呢?
西巩驿地处陕甘大道之要冲,历来是东西交通之必经站。陕甘大道是兰州通往长安的交通干线,其大体走向是从兰州出发,经安定、会宁、青家、静宁、隆德、平凉、泾州,进入陕西境内。
西巩真正当做驿站使用,应在宋代之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政府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站赤,西巩被正式用作了驿站,在这一线还有延寿驿、通安驿、称钩驿等驿站。明代西巩驿城池保存仍很完好。《万历新修安定县志》县境图中,西巩驿有东西二城门,并建有城楼,当时的古城南北宽320米,东西长240米,夯土层11-22厘米,最高处12米,西巩驿和西巩递运所往往设在一处。到了清代,这里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出,尤其是从定西到兰州的道路成为主要交通干线,这里成东来西去的必经驿站。清乾隆五十一年时,西巩驿有驿臣一名,人伕45名,马90匹。后林则徐、陶保廉等均途经此地。
站在桥头,不时有各种农用车呼啸而过,公路平坦,一往无前。我们左侧不远的地方就是高速公路。现代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人们彻底忘记父辈们曾经走过的路。可以这样说,由于这一带沟壑密集,十八条深沟在黄土高原上纵横,它们割裂了大地的同时,也给人们制造了交通困难。
从会宁到定西这一段,人们俗称为“七十二道脚不干”。以前受制于筑路和架桥技术,要翻越这些深沟只能蜿蜒盘旋而行,或者选中某条沟顺沟而行。清代左宗棠整修陕甘驿道,在平凉、会宁、安定境内400余公里的驿道上修桥46座,工程不可谓不大。但受制于地形,也只能通过马车而已。途经这里的行人要跨越七十二道小溪,真是行走不易。
今天,昔日的驿站,已经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集镇。西巩驿也是安定东部重要商贸中心,无疑这也是丝绸古道遗留下的福泽。小镇上,街道宽阔,店铺林立,带着些许时尚,又带着一些乡土气息。我们试图寻访当年驿站的旧址,可是物是人非,昔日的驿站早已被现代的商业大潮所湮没了。而西巩驿镇子的范围也早已突破驿站范围。
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曾给外国使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1420年(永乐十八年),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沙哈鲁王遣使节,沿丝绸之路东行,使团成员记述了驿站的服务。他们写道:每晚不独赐给饭食,而且有役人、床铺、被褥等供用也……各驿皆有羊、鹅、鸡、米、面、蜜、酒、醴、蒜、盐、葱、菜蔬以供食。可见,丝绸之路的驿站给人们提供丰富的供应,保证行路的顺畅。在那些使者们的笔下,驿站具有防护道路、提供住宿、盘查行人、查验货物等功能,基本上涵盖了今天的海关、道班、政府招待所、邮电所等等职能。作为一个驿站,西巩驿见证了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到了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土匪出没,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林鹏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路过此地,听说前往平凉的三辆军车,数名军官,在西巩驿,也被匪抢劫一空。由此可见,这条丝绸古道是何等的衰落了。
明正德元年(1506年)兰州人彭泽赴京经定西,吟《西巩道中》诗,其中有“村烟远矗方炊晓,社鼓争鸣欲赛秋。禾黍登场农事毕,山家应是百无忧”句,诗中的情景,至今让人回想。彭泽就学于段坚,曾居靖远读书。后赴京赶考,高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等职。
巨木层层迭出,最终在空中握手,一座木桥的前世今生
有路就有桥,陕甘官道兰州至平凉段,曾经拥有46座桥梁,如今我们能找到昔日的桥梁吗?
桥有呢!这桥就是王公桥。我们出镇子,穿过高速立交桥,顺国道向定西方向走。大约在两三公里外,有一个白色的牌子,带路的新寺村尚宏宝支书说,从牌子边的一个便道进去,就是王公桥了。车开到牌子边停下。一连下了几天雨,便道泥泞不堪,车无法通过,只能徒步而行。附近新寺村双桥社的好几位老人已在路边等着我们了。在他们的带领下,从一处极其陡峭的山坡上下去,就上了古驿道了。这是在两山之间开辟出来的大道。路年久失修,到处是水冲深坑大沟,小心翼翼地选择着脚下的路。顺着大道走了两三分钟后,就是一个近乎九十度的拐弯,视野中先出现了高速公路的桥,接着就是木头搭建起来的王公桥。
这是一座八字撑木架桥,高18.47米。它以水泥墩为基础,在水泥墩台之上,一根根粗大的木柱,左右纵横,上下相连,层层相接,构成了桥的基础,最上面则是从桥墩上挑出的粗大木横梁。这些简陋的木料,就支撑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这就是王公桥了。我们打量四周,入眼不是陡峭山坡,就是深沟。王公桥架在宋家沟的半腰上,丝绸古道就从南北两面而来,在这里交汇。
王公桥由来已久。至少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之前,定西城外的东大路上,当时就有座桥,人们叫做永济桥,取永远济民之意。后来有位姓王的知县重修了这座桥。又来了一位姓王的官员,也重新修了桥。这人就是王廷赞。王廷赞是一个大贪官,是甘肃冒赈案的主角之一,另一人是王亶望。这也是清代最大的贪污案,导致甘肃正项仓库亏空粮米100万石。此案牵连陕甘总督及甘肃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万余两。王亶望等处斩刑,王廷赞处绞首,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
千百年间,这里桥时断时修,仅仅是在王公桥附近就有三座王公桥。双桥社的马毕忠老人说,以前木头王公桥边有一座土桥,人们以土为桥,下修水沟。可是没多久就冲毁了。后来左宗棠又在这里修建了石桥,也被冲了。1958年,政府动员乡亲们从黑石沟开采石头修桥,他们都用背篼背过石头。许多人家还把家中的碌碌碾盘贡献了出来,这才修建了这座仿伸臂木梁桥的桥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木头桥也老化了,人们又在附近修了钢筋水泥桥,这桥也叫王公桥。如今,通过宋家沟的桥,有高速公路的大桥,有312国道的桥。天堑早已变通途了。
曹家河畔,一场阻击战,留下一段传奇
古道,沟壑,桥梁,城堡,自然也少不了战争。历史上在西巩驿一带发生过多次大战。其中发生在红军长征会师前的曹家河畔阻击战,至今鲜为人知。西巩驿镇的一位朋友说,曹家河畔阻击战值得一访。
这位朋友有些夸张地说,没有曹家河畔阻击战就没有会宁会师。真是这样吗?我们再回过头看曹家河畔阻击战。
曹家河畔是距离西巩驿镇七八公里处的小村,过大桥往前走不远就是。我们先去大桥边的曹家河畔阻击战的纪念亭。亭子修建在桥头的台地上,斗拱飞檐,五色彩绘,中有石碑,外建围栏,石碑上写着“曹家河畔阻击战”的字样。
1935年,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后,一路北上。此时,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也组成了西方野战军,西出宁夏甘肃,策应红二四方面军。9月30日晚,驻扎在宁夏同心的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命令直属骑兵团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率部袭取会宁县城。10月2日凌晨五时,准备就绪红军突入会宁县城。守敌保安团残部经曹家河畔逃亡定西县城。红军攻占会宁县城后,分出兵力,在团长韦杰的率领下,直奔曹家河畔。得知会宁被红军占领的消息后,国民党当局电令驻定西的11旅旅长刘宝堂,率兵收复会宁县城。
红军进占曹家河畔后,将指挥部设在曹家大堡子,电台设在“新庄里”(即曹志实家)。部署兵力,占据了险要地形,可以封锁的黑菜子河沟崖口,以岘口、圆咀一线作为阵地,隐蔽待命。10月3日上午11时,刘宝堂部到达曹家河畔。随即进入红军的包围圈,刘宝堂部不知“天兵”从何而降时,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刘宝堂部退至龙头咀、荞花川一线展开部署,向红军隔河射击。10月5日上午,刘宝堂部副团长张明柱被红军击毙,不久红一师兵临会宁,红军彻底击溃刘部,随即进驻河畔村。
红军在河畔建立了苏维埃组织,王云担任主席。他们动员乡亲们为红军筹粮筹款,短短的四五天内,就征集到了马匹3匹、羊360多只,猪24头,白银2700两,银元500块,小麦15000斤。其中大部分的粮食、衣物、布料运往会宁县城,对红军当时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半个月后,红军撤离了曹家河畔。
曹家河畔阻击战,打乱了敌人的部署,瓦解了匪军的士气,延迟了敌人的进攻,为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赢得了时间,奠定了会宁保卫战胜利的基础。一座丝路古驿站,也因红军而留下传奇。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乡亲们还在传诵着红军故事,红军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