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平凉方言:中国最古老的雅言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兴化东方 时间/2016-03-13 09:36:5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如果您是外地人,初来乍到平凉,不仅要看平凉的山水景点,人文遗迹,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平凉方言中的古汉语韵味,可能更有意思。

假如你来俺们甘肃省平凉市游玩或探亲访友,假如您是一位女性,当我们平凉人对你说:“既然来了,就好好的浪几天,不要着急回去!”你肯定会产生歧义,认为对方在骂你“浪”。其实不然,在我们平凉方言中,所谓“浪”和“逛”同义,意为:外出散步,闲游,游览。这里的“浪”和普通话理解的“浪”意思完全不同,大相径庭。平凉方言之中的“浪”是指出去转了一圈。而普通话之中的“浪”则是指“浪荡”、“放浪”。

其实,“浪”并非甘肃平凉人自造的“土话”。“浪”也是上古雅言之一。《诗经·终风》注:浪,放荡也。形容没有约束,放纵之意。浪和逛同义,没事到处遛哒。如:他没事到处浪;浪走(无目的胡乱走);浪迹萍踪(四方漫游,行踪不定)。

如果您是外地人,初来乍到平凉,不仅要看平凉的山水景点,人文遗迹,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平凉方言中的古汉语韵味,可能更有意思。

咥(die音喋),吃的意思。《广雅·释诂》解释:咥,啮也。《中山狼传》:东郭先生问狼,我救了你,你“反欲咥我?”狼说:像你这样的人,“安可不咥?”时至今天,甘肃平凉以及陕西人都在说咥,那意思可不光是吃饭那么简单了。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口气下,说出来的意思那可大不相同。比如:这怂弄下这事不好办,把人给咥住咧!这里的咥表示某人面对难题没方子,感到束手无策进退两难了。再比如:我把那怂咥了一顿,把娃给咥美咧!这里的咥表示把某人打了一顿,而且打得不轻。还有:今个早上咥咧一大碗羊肉泡,把人咥美咧!这里的咥表示吃的意思,而且吃得很饱很过瘾。

“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平凉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瓤人”。平凉方言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在平凉泾川一带将“猪”读作“zi”,人们总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zhi)”,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毕咧”(就是“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白雨”。如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平凉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年时”即“去年”,平凉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

“饦饦馍”。在平凉方言中,还有“饦饦馍”一词。“饦”也是饼。汉代杨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

“馍馍”。“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在平凉方言中,烙饼也可以叫“馍”,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

还有,明明是“馍夹肉”,咱们平凉人却偏偏说成是“肉夹馍”。为什么,据茹坚先生考证,这也是古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肉夹于馍中省略成“肉夹馍”,也就是“肉被馍夹着”的意思。

说平凉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雅言之一,一点也不夸张。要知道,平凉方言作为关中方言秦陇系的一个支脉,曾经在秦汉、盛唐时期作为官方语言风靡全国,其势头一点也不亚于今天我们学习推广普通话的热度。尽管,今天的平凉人感觉方言很土气,甚至有点粗俗,那是因为我们的语言环境、观念变了。

最后交待一下俺们甘肃平凉的地理位置。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黄河支流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三省交汇地带,其文化、民俗、语言受陕西影响较大。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