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陇南文县白龙江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50尾大鲵被生态放归,踏上了野性回归路。从濒临灭绝到种群数量达到3万余尾。文县白龙江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鲵种群逐渐回升,生态放归的大鲵的野生之路功不可没。但是到底咋样的大鲵才具备放归条件?放归的大鲵又如何融入野生环境?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甘肃网记者为您全程解析大鲵的放归之路。
生态放流大鲵
当日下午,50尾大鲵被送到了白龙江畔。文县白龙江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张晓平说,生态放流的大鲵体长在20厘米以上,年龄在2到3岁之间。这期间的大鲵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放归野外最可能回归野性。相对来说大鲵幼苗抵抗能力不强,突然换个环境容易造成死亡,年龄大体重大的成年大鲵则形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性,也很难再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
张涛是文县一家大鲵驯养公司的负责人,生态放流的50尾大鲵就来自他的驯养基地。张涛说,不是所有养殖户养殖的大鲵都适宜生态放归。为了保证野生大鲵种群不受破坏,同时放归大鲵还能融入放归野生环境。国家在大鲵放归种苗上有严格要求,提供种苗的单位必须取得放流许可证,才能有参加生态放流投标的资质。为了能让大鲵放归后适应野外环境,他们的驯养基地专门模拟了野外生存环境,让即将放流的大鲵在相似的环境下生存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大鲵放归的陌生感。
准备放流的大鲵
张晓平说,大鲵有较强的领地意识,所以在放归时他们会间隔一定距离,让放归大鲵有彼此的空间。同时考虑到野生大鲵有固定领地和区域,大鲵生态放流也不会选择固有的核心区,而是每次都有新的区域,这样不至于让大鲵因为争夺领地自相残杀。
据了解,大鲵放归并不是放到河里就算完成任务,为了“扶上马送一程”文县白龙江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还聘请当地有责任的农民进行巡护,如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理。
从2010年至今,文县白龙江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累计当归大鲵1.3万尾,有力助推了大鲵野生种群的不断扩大。
山洞仿生环境养殖的大鲵
大鲵保护区生态环境
大鲵保护区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