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2清明节
又是清明,天色阴沉,满目朦胧。周围的景物在淡青色的雾雨中影影绰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鞋子沾满黄泥,头发也挂满水雾,清明的雨总让人感到苍凉。爷爷奶奶的坟前有燃烧未尽留下的纸钱和花束,看来早于我之前已有人祭拜。从袋里拿出几沓纸,点燃后的黄纸发出蔚蓝色的烟,在雨雾中簌簌升腾,我在爷爷奶奶的坟前磕了两个头,寄托对他们的哀思与怀念。
大概因祖先庇佑,我此生福缘甚厚,很少遇到波折。我的面容俊秀,额头饱满,从小就有人说我和奶奶长得像,所以才半生顺遂吧。
我的奶奶出生于民国初年蒋家村的一个普通的蒋姓人家。识字不多但受传统礼教熏陶,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嫁给爷爷后,育有六子一女,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在困苦的岁月里,奶奶为一家人的衣食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奶奶的一生就生活在我荒凉贫瘠的故乡---山后庄。
山后庄,顾名思义,是大山后面的村庄。此山名为望母山,高峻巍峨,常见雄鹰在山顶盘寻。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蜜罐花,风一吹沁人心脾,穿行于巨石间的泉水叮咚作响,蜿蜒流淌。如此美的大山却也阻挡了村民出行的道路,交通闭塞,湮灭了一代代人的期盼,故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据父亲回忆,从他记事起,奶奶经常鸡叫起床,然后牵上驴去磨道或碾房,套石磨或石碾推磨碾米,常常忙碌到晌午前后才得以休息。在儿孙十几人的大家庭里,长年累月不辞辛劳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琐事。虽然岁月困苦煎熬,好在奶奶任劳任怨器量大,从不在小事面前计较,因此,家人相处都十分和睦。
始终忘不了,在雾尽风暖的春日,奶奶带着我拎着菜篮子走在田间地头,采挖很多荠菜。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荠菜包子,皮薄馅大,陪我度过了青黄不接的饥荒岁月。
奶奶经历的最大心理创伤,是两个儿子相继离世,全家悲痛欲绝,奶奶的眼泪无声的流,因此得病,药不离身。
在我二十六岁时,在一场萧瑟的秋风中,奶奶由于多种疾病缠身,瘫痪在床两个多月。在亲人们的恋恋不舍中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年清明节我就多了一份追忆和怀念。
爷爷生于民国初年,曾念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识文断字,尤其写的一手好字,在村里颇有名气。
爷爷的理科思维特别好,常带领着施工队四处修建水渠堤坝,画图纸,堆土方,各种大小事亲力亲为,彻底解决了夏季洪涝的隐患,一提起爷爷,村里人都直竖大拇指。几十年过去了,堤坝依然牢固坚挺,似乎在为爷爷唱着赞歌。
对院里的木香花,爷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从五月木香开花不久,爷爷就充满期盼。乳白色的花儿爬满屋脊,满院花香,引得经过的路人频频回头,爷爷最喜欢干完活坐在花下抽上一锅烟,吞云吐雾,潇洒自在。无一不体现出一个普通地道农民的最淳朴原始的本色!
从我有记忆起,爷爷奶奶总是天刚亮就起床,洒扫庭除,烧火做饭,整理家务。子女们都住在身边,经常得到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照。
小时候无论什么时候去爷爷奶奶家,屋子内外都永远整洁干净,一尘不染,不同于别的农村老人,爷爷奶奶的床铺总是平平整整,洒得潮湿的地永远扫得干干净净。在记忆里,奶奶的脑后总是梳着一个大髻,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黑色大襟衣服,虽是出身普通农家,却有着大家庭长辈的风范,这种风范影响着每一位后辈的精神世界。
梦里花开几时,梦外花开几处,爷爷奶奶的关怀恰如朵朵挂满枝头的木香花,萦绕着我儿时的梦。清明的空气潮湿氤氲,让人感到悲伤。一直以为你们明朗如光,伴我左右,却也敌不过时间的消逝,只愿这清明的雨丝能带着我的哀思安放。
(作者:马坤)
征稿启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受疫情影响,为做好防控,今年,我们不便到亲人墓前敬一杯酒、叙思念情。
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
每每这个时节,总会有那么一瞬间,在记忆的深处、在甜甜的梦乡,亲人的一个笑容、一句问候,让人泪流满面……
拿起一个老物件,亲人的身影总在眼前呈现。遇上一件难心事,亲人的寄语让人勇往直前。或如孟浩然一样,以茶代酒,独坐空堂忆往昔……
曾经的欢笑,曾经的酸楚,曾经的点点滴滴,萦绕心间。曾经,从笔尖流露的思念。此刻,寄托在字里行间。我们,一起缅怀。
一、征稿内容
讲述与已逝亲人的点滴故事,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讲述已逝亲人的生前事迹,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从亲人事迹中学到的正能量。
二、征稿要求
稿件体裁不限,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可提供相关图片资料并附文字说明。
三、征稿采用
所有文稿经编审小组审核后,择优在中国甘肃网原创栏目、清明节专题编发。同时,择优在中国甘肃网“西北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平台编发。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4月2日,请将电子稿件发送至邮箱:396101201@qq.com。联系电话:0931-8960109 1360938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