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沙漠何以变绿洲?八步沙三代人给出答案
绿意盎然的八步沙林场。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师天铭 摄
八步沙林场治沙人。
这里曾经是一处很大的风沙口,现在成了腾格里沙漠最大的一片绿洲。
国家三北工程实施40多年来,古浪县“六老汉”及其后辈前赴后继,创造了八步沙奇迹!
到2023年底,古浪县沙漠治理将全面覆盖240万亩沙化土地,这个曾经被沙魔蹂躏的地方,将彻底实现沙漠变绿洲的夙愿。
初夏时节,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走进八步沙林场,感受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步沙,茫茫沙漠如今绿树成荫
5月12日凌晨5时许,古浪县土门镇土门村,70岁的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悄悄起床、简单洗漱后出了门,徒步前往四公里外的八步沙林场。
虽然天气阴沉,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但郭万刚心情很不错。这种天气很可能下雨,下雨意味着林场半个月前栽种的柠条、梭梭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早晨6时许,郭万刚到达林场后没有去办公室,而是像往常一样直接前往林地巡视。
在数百米高空的无人机视野里,一块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绿洲从祁连山北麓一直延伸到腾格里沙漠南缘。
在这片绿洲上,是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栽植的各类沙生植物3000多万株,有红柳、木麻黄、梭梭、花棒等灌木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林草。沙漠的植物都长得不密集、不拥挤,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植被层次分明,沙丘上是梭梭、柠条,丘间地种植白榆、沙枣、红柳,林下是沙蒿、骆驼刺等草本植物。
这个季节的八步沙,正是柠条的花季,细长的枝条上缀满黄色的小花,微风中,清香四溢,沁人心脾。
前往林场深处的道路边,有一棵五十余年树龄的老榆树,密密麻麻的树根盘曲交错,外露地面有三米多长。
这是郭万刚的父辈们1969年在林场种下成活的第二棵树,当初种在沙丘间,树根深扎在沙下。五十余年过去,风一点点削平了树旁的沙丘,老榆树的根也露了出来。
如今的八步沙,花草遍地,绿树成荫,花棒与红柳相映成趣,梭梭与沙枣成片成林,沙丘乖乖地匍匐在人们脚下。
“50多年前这里可是寸草不生的沙漠,那时根本不敢想象眼前的境况。”郭万刚说。
心有余悸,难忘1993年黑风暴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北邻腾格里沙漠,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全县沙化面积达到240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
八步沙原系古浪土门镇和大靖镇之间的孤立沙丘,也是无法绕过的风沙口。
“风沙肆虐,出门八步就是沙丘。”这是郭万刚对八步沙名称的解释,当年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十多个村庄、两万多亩良田、三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今年36岁的马国荣是古浪县林草局造林股股长,他的老家在土门镇土门村,紧邻八步沙,在他小时的记忆中,从每年春节到夏初,沙尘天气两三天就光临一次。
令马国荣至今心有余悸的是1993年5月5日发生的黑风暴事件,当天下午5时许,一场特大沙尘暴侵袭古浪,持续时间近两个小时。
“沙尘暴袭来时我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起初晴空万里,随后远处天际一道黑色巨浪铺天盖地涌来,旁边的大人一把将我拉进路旁一间棚子里,这才躲过一劫。”马国荣说.
黑风暴刮来时,郭万刚正和父辈在沙漠里巡视,他们在昏天暗地的沙漠里左突右冲,转了六七个小时才走出沙漠。
随后消息传来,此次黑风暴导致23名学生遇难,100余名行人受伤。
“5·5”黑风暴事件成了古浪人永远的痛,也成了八步沙三代治沙人不管多么艰难,也不言放弃治沙的原因。
为了生存,三代治沙人挺进沙漠
“父辈们治沙最早是从1969年春季开始的,当时沙漠越逼越近,风沙肆虐下不但收成锐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村庄也面临着被吞没的危险。”郭万刚说,对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万般无奈下,父辈们决定放手一搏,集中在沙漠周边的300余亩土地上,种植梭梭、花棒等沙漠植物,抵御沙漠的进逼。
第一年,父辈们从国营土门林场调了8万株沙棘、花棒苗栽种,结果只活下来两成。第二年只剩下了一成,其他的苗木被风沙刮得不见了踪影,但他们从残存下来的这些树苗上发现了玄机。
第三年,父辈们总结经验,创造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土办法,当年植株的存活率就达到了60%。
“造林治沙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是不可持续的。”郭万刚说,国家三北工程的实施,真正让八步沙的造林治沙走上了正轨。
1981年10月,古浪县林业局传达了三北工程的政策:为了鼓励承包者在看护林地的同时积极治沙种树,三北工程每亩给予五元补助,其中人工费一元,管理费一元,苗木费一元。
另外,当地林业部门对看护林地的护林员每月发放四十元工资。
随后,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在治沙合同书上摁下指印,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开启了战风沙、保家园的漫漫征程。“六老汉”约定:不论多苦多累,六家人都要把八步沙管下去!
1983年,30岁的郭万刚在父亲的感召下,接过八步沙植树造林的接力棒。但直到“六老汉”中的4人相继离世,7.5万亩的八步沙才治了一半。
为了完成父辈遗愿,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都接下了“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
治沙点向沙漠深处推进,距离林场场部也越来越远,像父辈们一样,第二代治沙人在沙地上挖个坑,搭上简易帐篷住了进去。这样的“家”,他们一住就是十几年。
“最难的是1996年至2000年,由于造林补助不足,大家差点就坚持不下来了。”郭万刚说,当时看着沙漠里那星星点点的绿色,想着放弃太可惜了,又咬牙打起了精神。
从2001年开始,三北工程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至2011年至2020年的五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2116.5万元。
老辈人的努力让年轻一代看到了希望,郭万刚的侄子郭玺也加入了治理八步沙的队伍,成为第三代治沙人。
40年多来,“六老汉”三代人不惧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从第一代治沙人“压草治沙”,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防沙治沙技术一步步得到了升级。
三北工程,成就了八步沙的今天
40年多来,八步沙林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25.2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到37.6万亩。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
2018年,八步沙林场被国家林草局评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中宣部授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集体“时代楷模”光荣称号。郭万刚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陇人骄子”等众多荣誉。
望着眼前的这片绿洲,郭万刚感慨地说,没有三北工程,就没有八步沙的今天。“以前春季的时候,几乎每隔一两天就有沙尘天气,现在一两个月都难见一次。”马国荣告诉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这是三北工程带给古浪最直观的改变。
昔日的沙漠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溜达鸡养殖基地、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林下经济初具规模。公路修进了八步沙,更多的人可以零距离欣赏沙漠绿洲的风采,旅游收入也在逐年增长。
不仅仅是风貌的改变,“村里沙化的土地现在已经开始复耕了。”郭万刚说,由于三北工程带来的生态效应,近年来古浪县复耕的土地达12万亩。
这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干武铁路、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
“以前,铁路和公路经常会被风沙吞没,经常不得不由专门的清沙队伍进行清沙。”郭万刚说,现在的铁路和公路两边一片葱郁,再也不需要清沙队伍了。今年已经70岁的郭万刚把林场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天会在林场巡视,依然为沙漠增绿忙碌。“我还想多干几年,把这些林子养护好。”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从古浪县林草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该县计划的4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有望明年年底完成。届时,古浪县境内的沙漠将全部得到治理,成为一片欣欣向荣的绿洲。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邢剑扬 张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