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白银市:保护黄河生态 “铜城”绿色转型

来源/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 时间/2022-05-30 22:17:06

甘肃省白银市城市鸟瞰图。白银市委宣传部供图

甘肃省白银市这座因矿得名、因企设市的传统资源型城市,曾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被誉为中国“铜城”,后因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近年来,白银市加快推进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打出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组合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优势的绿色转型之路。

划区综合治理

扩大环境保护实效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携泥带沙的黄河流进干旱、少雨、多风的白银市,曾经因腾格里的漫天黄沙一度南侵、祖厉河的苦水泥沙大量涌入,让这里“守着黄河但缺水”的问题更加严重。

为破解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够协调的难题,近年来白银市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的治理思路,因地制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在白银市南部,南源厉河的甜水与东源祖河的苦水,在会宁县汇合后,流经靖远县便一头扎进滔滔黄河。由于河水泥沙含量大,两边的盐碱滩地寸草不生,祖厉河一度被称作“泥沙河”“苦水河”。会宁县和靖远县近年来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祖厉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由4330万吨减少到近10年平均值1800万吨。

在白银市中部,基于“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因煤设企,因企设区”的平川区通过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加速推进融入产业发展、矿山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恢复治理等项目的4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正逐步实现“地下挖煤,地上储碳”的良性循环。

在白银市北部,“黄河东流流九折”,但当黄河奔流到白银市北部的景泰县时,一部分河水便不再东流,而是通过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路向西,流向绵延数百里的高山荒原,百万亩灌区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有效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移,昔日的荒漠变成了如今的米粮川;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的启动,更是在大漠边缘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修堤治河、提水改土、植树造林、科学治污……近年来白银市为治理黄河作出了巨大努力。从黄河流域白银段水土流失治理,到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再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改造等一大批生态项目在陇中腹地加快推进;白银段防洪治理、祖厉河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守牢了泥沙进入黄河的“总闸门”。

目前,白银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522平方公里,修筑护岸工程100公里,打造了数十公里的堤防工程与安防工程,从源头上保障了黄河安澜。

下好环境整治“先手棋”。白银市真抓实干,不断压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扛牢压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对重要工作、重大问题和重点环节,坚持靠前指挥协调,一线研究解决;按年度确定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计划等,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为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白银市强化工业污染管控,落实抑尘管控措施,加快推进白银集团环保设施改造、城区煤改气改电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域污染防治,持续整治河湖“四乱”、排查黑臭水体,确保各类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狠抓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污染耕地源头防控和工业污染地块治理,推进白银集团和稀土公司尾矿库、靖煤集团灰渣库等尾矿坝生态环境整治,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聚力生态转型

壮大现代产业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矿竭城衰的困局,在转型阵痛中,白银市突破长期以来的工业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动能培植、固强补弱,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

工业是白银市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白银市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了传统产业涅槃重生。

另一方面,白银市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主攻方向放到新材料产业上。谋划实施了白银集团下游产业链补链延链的铜箔、超导、铜杆项目,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正极材料项目、靖煤集团高效煤制气项目、银光公司光气化项目,以及稀土新材料、铝加工、碳纤维、煤炭储运等一批先导性、引领性、拉动性强并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2021年,全市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18.9%。

同时,白银市也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发展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制造项目,形成集成模式,打造“陇电入鲁”最大基地、国家基础原材料供应基地,甘肃省最大能源储备供应基地和循环化工基地,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印发,制定了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等11个主要任务和推进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等8项重点工程。白银市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干旱缺水的白银市,农作物生长大多依靠黄河灌溉。从靖远县靖乐渠到引洮供水二期再到景泰川电力提灌的彩虹管道,黄河水源源不断润泽着地高河低的旱塬区,白银也因全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带和全国高扬程灌溉最为集中的地区,成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陇原蔬菜之乡”和戈壁农业重要基地。

据了解,白银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特色农业布局,重点建设以沿黄沿灌大农业为轴心、以“三县两区”区域特色农业为翅翼的“一轴五翼”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会宁县打造了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农业”为支撑的农业全产业链体系;靖远县打造了以“设施蔬菜+枸杞硒瓜+循环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景泰县打造了以“现代园区+戈壁农业+稻虾共生”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白银区打造以“东棚西加+物流仓储+休闲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平川区打造以“茄果芋药+陶瓷小镇+黑驴养殖”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

此外,白银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壮大线上消费,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服务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文化旅游、医疗康养、家政物业、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建设一城山水

打造美丽家园

城因水而灵动,人因城而安适。迟滞浩茫的黄河水,在陇中腹地找到了暂时停驻的“故乡”,一大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更让无数白银儿女们“自引黄河心上流”。

做好绿色发展答卷,白银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也不断发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公园建设、垃圾分类实施、污染防治严管等一系列的生态建设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让白银市天蓝、岸绿、景美……

金岭公园曾是白银市一座荒山秃岭。2017年,白银市对金岭公园进行全面改造提升,随坡就势、因地制宜,在利用原有地形,严格保护原有植物的前提下,坚持以绿化造景为主,突出生态性,对地形、道路、建筑、景观进行整理。

现在的金岭公园假山飞瀑流水潺潺、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休闲运动闲适自然,“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就近健身”成为了现实。

据了解,白银市近年来不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打造提升城市品质,陆续建设了白银城区已形成了由金鱼公园、西山公园、金岭公园、银凤湖公园、银光公园、万盛公园、矿山公园和长通公园、银西花海、水川湿地公园组成的“十大公园”体系,还建成了5座广场、7个街头游园,完成60条主城区道路绿化,实施金沟河生态综合治理,打造东西北3个入口“绿色”门面。满城绿色筑就了白银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调,托起了市民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同时,白银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建设了一大批标识“白银名片”的黄河景观。四龙休闲水乡、水川康养重镇、河畔古镇、东湾休闲名镇、五佛田园名镇、平堡文化古镇等黄河之滨“十大名镇”,共筑美轮美奂、文脉恒昌的黄河水乡;《黄河之上·多彩白银》《黄河之上·花开白银》等一批文艺精品,再现黄河文化的雄宏博大、奇幻多彩;丝路古渡、长城烽燧、驿站关隘、唐城汉堡、黄河沿寺等景观遗址保护,让白银丝路黄河文化有传承、有保护、更有未来。

经天亘地,滔滔流过的黄河水,带着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效,厚植着白银市产业转型的生态底气,正浩浩东倾、踔厉前行。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永超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