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一场考试牵动一座城——2022年临夏州9688名学子参加高考首日见闻

来源/ 来源:民族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6-08 08:40:06

原标题:一场考试牵动一座城——2022年临夏州9688名学子参加高考首日见闻 

6月7日,12年寒窗苦读的9688名临夏学子正式迎接人生中的重要一战。

图片

这一天,有紧张、有激动、有期待、有祝福……太多太多的情感,伴随着考生度过高考第一天考场上的4个半小时270分钟。

考场外,各路“陪考大军”以不同方式传递着鼓励和祝福,拍下肩膀、打个手势、送上一个温暖的拥抱……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考试环境,全州教育、保密、通信、电力、交警、公安、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企业和爱心志愿者不辞辛苦,多措并举为高考保驾护航。

考生保持平常心

“儿子,别慌,相信自己,把该答的试题答了,不会写的也不必纠结,尽自己努力考试就好,你是最棒的……”上午8点,在临夏市一中的考点外,一位母亲殷殷叮嘱孩子,男孩笑着握紧拳头,在胸前有力地挥舞了两下,给自己鼓劲,随后便利落转身,昂首阔步走进考点。

图片

“加油,放轻松”“保持平常心”是送考家长说得最多的话。记者注意到,为了给孩子讨个“好彩头”,不少考生妈妈精心打扮,身着红色衣服暖心送考。“红色,预示着开门红,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为孩子加油打气。”家长蒲女士笑着告诉记者。

图片

记者看到,在家长的鼓励和祝福中,考生们自信从容地走入考场,以积极的状态迎接高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高考前一天的晚上,不少学生心情放松,没有大考之前的紧张与焦虑。有的学生跟父母在小区里散步、聊天,有的发微信朋友圈给自己和同学加油鼓劲。

“高考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但它不是终点。考前和考中我想的是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和实力。”考生徐克强说,“高三这一年,我们经历了早出晚归,备战考试,挑灯夜战,但我们也学会了苦中作乐、相互帮助,学会了感恩、坚强和爱。”

防疫严格更安心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考生和家长们的防疫意识并没有因为能够顺利开考而放松,越是到了关键时刻,人人自觉、从自己做起的防疫意识愈加凸显。

图片

上午7点30分,距离高考正式开考还有90分钟,但已有部分考生来到临夏市一中考点前,准备进入考场。今年,为严格做好考场防疫工作,我州各考点均在入口处设置了体温检测通道。记者在考点看到,一大早便有考试工作人员手持体温枪,守在考点入口处,逐一为进入考点的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前来参加考试的考生需要佩戴口罩,有序排队,完成体温检测,核对身份证、准考证,查两码这一系列操作后,才能进入考场。

临夏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郭莉娜告诉记者:“在今年的高考中,我们医疗工作组分成医疗救治组、体温检测组、消杀组,全力保障高考顺利进行。”

记者从州招委会获悉,所有参加今年高考考生、监考教师、考务工作人员均已在高考前完成健康打卡并通过健康认证,全州滞留省外考生已于25号前全部返回临夏州户籍所在地,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部门联动保高考

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高考期间,我州各相关部门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提供爱心服务,营造出全社会关注高考、关爱学子的良好氛围,全社会助力高考的温情感动着家长,感动着考生。

图片

上午七点,临夏市公安局户政大队的教导员曹向华就已经坐在临夏市一中考点门口工作,她的任务就是为遗失身份证的考生提供加急办证服务,记者从曹向华口中得知,她刚上班,就有一个丢失了身份证的考生求助,通过协调帮助,七点二十这位考生就拿到了户籍证明,随后就拿到了临时身份证进入考场。“只要考生有办证需求,我们一直都在!”说话间,又有一位考生遗失了身份证的考生向曹向华求助……

高考期间,临夏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全警动员,科学组织警力,强化疏堵保畅,加强秩序管控,做好交通应急处理,优化服务保障,对考点周围主干道、易堵路段、施工路段的区域,加大交通疏导和管控力度,大队安排10余辆高考直通车,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在考场附近设置固定警力,引导送考车辆“即达即离”,确保考生顺利赴考。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夏市的大街小巷,120辆贴着“爱心送考车”标志牌的车辆成为一道道别样的风景线,爱心送考司机们将需要帮助的考生快速地送到考点,温暖了考生的高考路。

除了各部门为高考服务不遗余力,许多志愿者也纷纷加入到服务高考的行列。来自临夏市城北办事处东郊社区的志愿者身穿红色小马甲,帮助交警维持考点外秩序。志愿者张福祥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当高考的志愿者,能为家乡的莘莘学子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觉非常荣幸。”

考点周围不鸣笛、爱心助力高考车,公安、城管、卫健、电力、环保等多部门坚守岗位……这些温情的画面,勾画出这座城市最美的高考印象。高考首日平稳顺利,在考场外,记者感受到了一种轻松、自信的氛围在慢慢升腾。

记者:赵淑娴  马丽亚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