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可怜无数山” 一位甘肃籍博士的致谢和回望

来源/ 作者/ 记者 邢剑扬 时间/2022-06-17 09:03:07

“可怜无数山”

一位甘肃籍博士的致谢和回望

赵安

赵安(左三)和群众冬季抢修保障房。

“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其间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甘肃籍博士赵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致谢中的一段话,这篇“致谢”也不断被网友转发、点赞。有人称质朴真诚的笔触下,是生命的重量和青春的炽热,读来触及灵魂。

6月14日,记者采访了赵安。

七次考研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1987年赵安出生在甘肃省镇原县一山区农村,6岁时被送到镇里,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

2005年,赵安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草业学院,四年后获得兰州大学草业经济管理学士学位。

2009年,赵安大学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起初他想找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但迫于生计,最后进入房地产企业做广告推广,干了三年。

“我从小在落后山区长大,渴望通过高考等前往大城市并改变命运,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现在看来,这种做法过于着急,人的社会化和城市化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安坦言。

赵安说,在广州的三年里,他住最差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这些都没什么,最可怕的是对未来的无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在此期间,赵安一直自学经济学,先后三次考研,但因专业跨度过大,目标过高,考了3年只收到一个不是很理想的学校通知书。

2012年3月,在母亲的要求下,赵安回到了镇原老家,考上了基层事业编。

“当年我又参加了第四次考研,这次考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因工作原因选择了放弃,当时还是略有遗憾,现在回头看则完全不必。”赵安说,当时自己的工作处于重要机遇期,他所在的祁川村被列为当地精准扶贫的联系单位,县乡两级组织反复酝酿后,决定由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个窗口期撂挑子去读研,有违职业道德。

在镇原县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赵安始终结合工作实践坚持读书。2013年,他为了寻求治理村庄的良方,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并于2015年获农业硕士学位。

在此期间,赵安又参加了三次研究生考试。第五次报了名,但因当天工作脱不开身而未能参加考试。第六次、第七次选择跨界报考法律专业。

“跨界考法律从边际成本上讲很不理性,这缘于当时工作岗位对法律知识的迫切需要,而这个决定也为我打开了另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赵安解释当年选择报考法律硕士的初衷。

2015年,赵安考入兰州大学法学院,辞去镇原县的工作,读全日制法律专业硕士,并于2018年获得法律硕士学位。当年,赵安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攻读全日制农业经济学博士。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